这里是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诞生处,也是朱元璋的故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中采访报道的最后一日,记者团来到安徽省滁州市,见证这座城市是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沿104国道进入安徽滁州地界,道路逐渐开阔,厂房林立,这里就是苏滁现代产业园。这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首个项目,也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的重大成果。计划投资300亿元,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致力于打造成为“产业先行、产城一体、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提升企业的“幸福感”,成了滁州招商引资的秘诀之一。走进该产业园“一站式”服务中心,不管是办理审批的大企业代表,还是在园区注册的小微企业主,都对“一窗受理”综合窗口赞不绝口。它整合了税务、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企业服务等功能,确保材料齐全的办事者“最多跑一次”。
政府部门为此“大尺度”放权,专为园区设立了“二号章”,开放了建设、环保、规划、国土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限。服务中心还推行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捷举措,做到审批时限再缩短、办理流程再优化,审批效能再提升。
入驻园区的安徽大禹防水科技有限公司,从对接园区到确定签约落户,只用了一周。经理王立峰告诉记者,园区几乎是手把手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审批。“这种良性互动,也是我们愿意留在这里的原因。”
企业吸引来了还不够,能留住人才是关键。当“产城融合”这个概念被提出时,曾受到质疑,“是搞产业,还是搞房地产?”最终,“产城融合”理念征服了各方,也让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安徽省产城一体化建设规划范本,在全省推广。
如今该园区按照“九通一平”“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功能齐全,而且建有大王公园等绿化和景观。园区还借鉴新加坡理念,规划建设12座邻里中心。在“东升邻里中心”,这里涵盖了“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各类业态,包括餐饮店、生鲜菜场、大型超市、卖场、服装店、健身房、社区医疗中心及滁州市首家金融超市等。
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告诉记者,落户这里,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中它“产城融合”的模式。张伟兴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浙江民企,总部在温州,研发中心在上海,工厂在滁州。
“当初决定把工厂搬过来,遭到了部分员工反对。许多员工的孩子还在念书,不愿来新厂区也可以理解。”但当得知苏滁现代产业园引进了珠海大地幼儿园、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苏州国际外语学校苏滁校区等一批名校和上海兰卫医院等医疗资源后,这里反倒成了热门去处。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