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网络暴力:“键盘侠”们的杀人凶器
第21版:新民环球/社会 2020-06-04
日本知名职业摔跤选手自杀再引立法争议

网络暴力:“键盘侠”们的杀人凶器

木村花生前在社交媒体上传的最后一张照片

摔跤场上的木村花

木村花(右三)在《双层公寓》中 本版图片GJ

日本职业摔跤选手木村花,因参加了在美国流媒体巨头奈飞和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的恋爱真人秀《双层公寓》,而被日本观众熟知。年仅22岁的她近日离世,警方在她公寓里发现类似遗书的书信,门口贴着“有毒气体产生中”的便条,疑为自杀,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

对疑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自杀的木村花的逝去,网络上出现“太过分了”“不能容忍”“这就是网络霸凌”等很多愤怒的声音,那些不断攻击木村花的账号和推文接连被注销和删帖,要求法律严惩网络匿名诽谤和谩骂行为的呼声也日益增多。

生前遭受网络暴力

侮辱谩骂不绝于耳

木村花是日本知名的摔跤选手木村响子之女,自己也是职业摔跤选手。她从2019年9月开始出演《双层公寓》,节目一播出就很受观众喜爱,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支持和善意的评论。今年1月,木村花因被一同参加节目的男性拒绝交往后,在节目中讲了该男性的“坏话”,于是“黑粉”逐渐增多。3月,木村花在节目中与另一男性发生口角,节目播出后她遭受了严重的网络暴力,社交媒体账号每天都会收到“去死吧”“消失吧”“长得真恶心”等极具侮辱性的谩骂,甚至波及她的母亲:“你的女儿没有任何道德观念”“你是怎么教育出这样的孩子的”。

不堪攻击的木村花曾在推特上写道:“每天都会收到100条左右恶评,我不能否认我受伤了。妈妈,谢谢你生了我。我想拥有被爱的人生,谢谢一直在身边支持我的大家。对不起,我很软弱。”5月23日凌晨,木村在社交媒体“照片墙”上传了一张和猫在一起的照片,留言说:“我爱你,祝你长寿快乐。对不起。”同一天,经纪公司发表了木村花的死亡声明。

对于木村花的突然离世,日本社会各界深表惋惜和悲愤。人气模特藤田妮可在推特上说:“经常有人告诫我们,如果要成为艺人的话,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玻璃心’,不要看恶评,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被看不到摸不到根本不认识的人辱骂攻击,却要理解为‘他们在纾解压力’?人类真是可怕的生物啊!”

著名服饰电商网站“走走城”创始人前泽友作表示:“对于在社交媒体上过度诽谤中伤的行为一定要严惩,受害者不要‘一笑而过’,应该报警。今后如果遭受网络暴力,我一定不会一笑而过,会毫不犹豫报警。”

有网民留言:“我今年上高一,因为社团的一些事情被同学们网络暴力了。毫无根据的谩骂和侮辱使我痛苦不堪,甚至出现过‘要是消失了是不是就解脱了’的念头,已经好久没去学校了。对她(木村花)的选择我可以理解,因为语言有时候真的是凶器啊!”

网络霸凌屡见不鲜

人人可能成为猎物

日本总务省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网络霸凌事件10779起,较2015年的9187起增长了1592起。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2018年日本中小学生网络霸凌事件16334起,为历年最高。

去年12月18日,东京地方法院门口被记者包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翘首以盼新闻主人公伊藤诗织,一个凭自己力量改变了日本法律的女记者。法院判决伊藤诗织胜诉,原日本TBS电视台华盛顿支局局长山口敬之须赔偿330万日元,同时驳回山口控告伊藤侵犯名誉的起诉。当初在决定维权后,伊藤召开记者见面会公开自己被山口性侵的经历,不料等待她的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家人信息被曝光,留言区被污言秽语刷屏,甚至有网民说她小题大做。幸好她没有被击垮,持续战斗,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是公众人物,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遭到网络霸凌。2019年2月,群马县立高二年级女学生伊藤有纪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正值花季的生命。自杀一周前伊藤曾找母亲谈心,诉说心中烦恼:“同学中有人对我说‘去死吧’。”她生前留下20多张便条,无不倾诉着绝望的心情:“我好累啊,我想要和这样的世界说再见。”“我被网络暴力了,但是为我作证的同学说不记得有这回事,反而像是我在撒谎,太可怕了。”

有网民在推特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今年刚入职,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很珍惜自己的私人时间。同事几次邀请我参加聚餐我都以‘不好意思今天有急事’拒绝了,在那之后大家就开始排挤和无视我。先是在工作群里,只要我发言就没有人回答。然后无意中得知其他人有专门的聊天小群,大家会在小群里‘讨论’我。最近公司留言板上时不时有匿名的帖子:‘xxx不合群,跟她一起工作真的很辛苦呢。’‘xxx好像男女关系混乱,听说她高中……’‘xxx工作的时候经常偷懒,我好几次看到她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不相关的事情。’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用了名字首字母的缩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我。这种无端中伤实在令我寝食难安,我刚开始工作也不能立刻辞职,该怎么办才好呢?”

立法净化交流环境

还网络以蓝天白云

木村花的去世引起日本社会各界对网络暴力的重新重视和讨论,政府议员、民间团体和网民纷纷呼吁政府立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说:“为了使每个网民不能用恶意中伤的评论伤害他人,提高每个网民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总务省在4月召开的研究会上,曾围绕公开网络诽谤中伤者个人信息的方式进行讨论。对此菅义伟表示,将在此讨论基础上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总务大臣高市早苗强调:“年内将制定修正案,我们会以最快速度应对。”

在国会,执政党和在野党也就制定规则防止社交媒体上的诽谤中伤而进行了协商讨论。自民党议员成立了防止网络暴力项目小组,组长三原顺子说:“在网上匿名诽谤中伤,简直是无法无天。”项目组目前正考虑设置有关网络中伤的咨询窗口,并呼吁在野党一起以限制网络中伤的立法为目标。

社交媒体管理机构SMAJ发表紧急声明说,为了防止网络攻击行为,将在社交媒体上对名誉损害和含有侮辱性内容的评论进行处理。SMAJ是日本几大社交媒体运营商为了开展交流服务于4月成立的机构,以木村花遭受网络暴力为契机,该机构明确了社交媒体禁止事项和将采取的措施,不仅要在使用条款中明文规定,还要对禁止事项进行宣传。一旦发现属于禁止事项的行为,将采取停止使用全部或部分服务等措施。SMAJ特别委员会还宣布,将努力提高整个行业的透明度,开展相关网络道德教育,讨论对受害者的必要支持和应对措施,并开展支援活动。此外,在尊重网民表达自由和保护通信秘密的同时,将研究进一步对策,实施必要措施。

关于网络实名制是否应该立法,网民议论纷纷。有部分网民指出,韩国因很多艺人受网络暴力自杀后,2007年引进了网络实名制,但2012年因过度限制而被判定为违宪后废除。网络实名制事关个人隐私,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推行网络实名制都持慎重态度。但也有部分网民表示,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净化网络环境,使网民可以更有责任地发言,不轻易散播谣言和攻击他人,避免使网络沦为发泄私愤和缓解个人压力的情绪垃圾桶。

日本大多数网民都认为,网络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便捷、最快速、最广泛、最高效的传播形式,但由此衍生出的网络暴力却是危害极严重、影响极恶劣的暴力形式,人类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对网络暴力予以谴责。诚然网民有言论自由的个人权利,但也要有文明理性的法律义务,更要有善良同情的道德底线。当一个个生如夏花的生命因网络暴力而逝去,是死者的不幸,更是生者的悲哀。因此,尽快制定“事前认证,事后追责”等法规势在必行,让“键盘侠”们不再能够恃网行凶。 常博深

相关链接

打击网络暴力

各国都在行动

近年来,各国越来越加重对网络造谣诽谤的惩罚。

美国国会2008年通过《网络欺凌预防法案》,规定任何人如果带有胁迫、恐吓、骚扰或引起大量精神折磨的意图与人交流,并用电子手段做出恶意行为,将面临罚款和2年监禁。

目前美国已有38个州的反欺凌法将网络欺凌纳入在内,绝大多数州的学校也都针对网络欺凌问题制定了相关学生守则。很多学校对网络欺凌实施“零容忍政策”,学生只要触犯一次,就被逐出学校。

据调查,32%美国青少年有过被人在网上散播谣言或收到威胁性信息的经历。美国迄今已经出台130项法律、法规约束网络犯罪,其中,非刑罚化和严厉的民事制裁措施是主要司法路径。

社交媒体网站也开始正视这一问题。推特2015年发布修订过的用户协议和新的后台筛查程序,任何人发布言论“对他人进行暴力威胁或宣扬针对他人的暴力”都将被删号,用户的某些不当言论也将被强制删除,否则无法登录。

法国刑法明确规定,精神上的欺凌行为将受到惩罚,最多可被判2年监禁和3万欧元罚款。凡是在通信软件、电子邮箱、博客、社交网络等平台遭受威胁、辱骂或勒索等欺凌的青少年,都可以拨打免费热线电话匿名举报。

德国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的国家,1997年就出台了《信息与通信服务法》。进入21世纪后,德国逐步完善了涵盖十余类法律内容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明确规定互联网言论可以成为犯罪事实,社交网络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煽动、散布仇恨的不良信息。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青少年互联网规制法》和《青少年有害情报规制法》,2008年又制定了《青少年互联网环境整备法》,规定通信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一旦发现诽谤中伤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诉,通信服务提供商要及时采取删除有害信息等措施。

韩国对网络诽谤行为给予较严厉的刑事制裁,尤其一系列网络诽谤引发被害人自杀案件更是激发了韩国加大打击力度。韩国《电子通信基本法》规定,以危害公共利益为目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散播虚假信息者,将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缴纳5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鼓励网络行业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如果发现网络谣言,该局会适时查处,严重造谣的还会以诽谤罪起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