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新书速递 我与三毛有缘 百年人生片段,跃动时代波澜 沪剧第一史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6-14

沪剧第一史

——评《沪剧与海派文化》

◎戴平

30多年来,国家一级编剧褚伯承先生专做一件事:研究沪剧,写了不少论著。4月,他又出版了一本《沪剧与海派文化》,24万字,将沪剧这张“上海的名片”的正反两面、前生今世、高低起落,介绍得一清二楚,论述准确而新颖。这本书,可谓是沪剧第一史。

有学者评价:“褚伯承长年累月地收集、访问、评论、介绍,使沪剧的艰辛吟唱有了一道忠诚不移的‘回音壁’,而砌成这道‘回音壁’的材料,则是一位书生大半辈子的生命。”构筑这道“回音壁”的砖石,是这位沪剧史家一块一块地检出来的。更重要的,它为中国戏曲史和沪剧研究学术论著填补了不可或缺的空白。

《沪剧与海派文化》对沪剧历史的介绍,让我这个看过无数沪剧的老观众开了眼界:原来沪剧历史并不短。和京剧作一比较,京剧从徽班进京1790年算起,至今有230年的历史,而沪剧艺术最初发端于浦江两岸的农村,称为花鼓戏。此说在晚清的历史记载中找到根据。刊刻于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青浦人诸联在《明斋小识》一书写道:“花鼓戏传未三十年。”这证明青浦的花鼓戏在徽班进京时就有了,不过当时还只是活跃在乡镇的以说唱新闻为主的小戏。褚伯承先生梳理了沪剧的起源和生长、发展的历史。花鼓戏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改为本滩;1914年本滩易帜,改称申曲;直到1941年,申曲才更名为沪剧。

本书收集的材料详尽而生动。有史料,更有许多贡献卓著的代表性人物,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上世纪30年代,申曲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出现了四大班社竞演沪上的热闹局面。由筱文滨领衔的“文月社”,后改名为“文滨剧团”,号称“申曲托拉斯”,曾三进大世界。主要演员阵容强大,有一串弹眼落睛的名单: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顾月珍、筱月珍、小筱月珍、凌爱珍、汪秀英、赵春芳、解洪元、邵滨孙、王雅琴、王盘声等,该团演职员竟多达220人。

沪剧当年为何能这样受欢迎?因为它的时装剧成为一面靓丽的海派文化旗帜。近一个世纪以来,沪剧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亲民风范。《陆雅臣卖娘子》成为筱文滨的代表作,一曲“叹五更”听得观众回肠荡气,而《碧落黄泉》中的“志超读信”,又使王盘声一曲走红。

这本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沪剧现代戏引领沪剧出了一批传世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罗汉钱》唱响了沪剧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成为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典型;爱华沪剧团原来名不见经传,因创排了《红灯记》,为现代京剧移植而名扬全国;朱端钧导演《星星之火》,把话剧和西洋歌剧的一些元素手法引入沪剧,“隔墙三重唱”是打开人物心灵窗户之创举;《雷雨》经精心改编,成为沪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曾是京剧《龙江颂》编剧组长的余雍和,加盟上海沪剧院,创作《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用赵丹的话说,“他把沪剧的现代品位升格了好几格”。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他创作的《一个明星的遭遇》,有对人生哲理的寻求和对历史有深刻反思,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璇子》更是风靡全国。一曲《金丝鸟在哪里》的插曲,在浦江两岸街头巷尾传唱,茅善玉的名字遂为天下人知。同样应当提及的是,马莉莉两次演李铁梅,继而演张志新和宋庆龄,一直演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而不同凡响,成为“英雄花旦”第一人。

沪剧唱腔的流派众多,形成了邵派、王派、丁派、解派、杨派、石派、袁派等,同样是因为海派文化善于吸取融汇各种艺术营养。邵滨孙曾拜周信芳为师,在自己的唱腔中融入了京剧的麒派,形成宽洪醇厚、苍劲丰满的邵派,成为沪剧中最有张力的男声唱腔。杨飞飞的“杨八曲”,又移入一般女腔不用的“道情腔”,低回深沉,悲切哀怨,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令人百听不厌。

朱端钧先生曾用“明白晓畅”四字概括沪剧的特征,这一独特的海派城市美学风格,使沪剧之花在上海得以遍地开放,经久而不衰。作者对沪剧名家、名作一一进行了中肯的评述,对民营沪剧团的崛起和发展,也抱有殷切期望,都是值得肯定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