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书画大师陈佩秋今晨逝世 佩笔映人生  丹青照千秋
第8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6-26

佩笔映人生 丹青照千秋

——画坛巨匠陈佩秋生前二三事

近期仍在家中坚持创作

《海上丹青》

书法作品

与丈夫谢稚柳先生(右)在一起

陈佩秋在长年艺术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印象派色彩有机融合,自成一家。晚年又致力于古书画鉴定,成绩斐然。

上午陈佩秋先生逝世消息传开后,她的朋友、学生以及艺术同道者们纷纷在朋友圈送别一代大师,称赞她在绘画、书法、鉴定、人文等方面对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艺术生命不朽,盛名永留世间。

字健碧 爱小狗

陈佩秋先生在画上经常题的是“健碧”,源自杨万里“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衬,我愿做一片绿色的叶子。”高华阁是陈先生常用的斋名,源于李商隐的古诗《高花》。

在生活中,陈佩秋兴趣广泛,喜欢作诗著文,还喜欢昆曲、京戏。谢稚柳陈佩秋夫妇都是属狗,谢稚柳比陈佩秋的年纪大了一轮,夫妇俩又都喜欢小狗。除了花鸟闻名画坛,她还画过一些小狗。

陈佩秋先生爱护年轻人,对青年画家多有扶持,同时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在2013年由新民晚报等机构参与筹建的上海书画善会上,首次慈善义拍命名为“艺林善汇”,它是上海艺术界的一次集体善举,陈佩秋带头捐赠的作品《春山晴霭》以165万元拍出。作为艺术家代表和前辈中的领袖人物,她提出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汇聚艺术家的慈善热情,将艺术家们的慈善爱心情怀发扬光大。今春新冠疫情暴发,她还为医护人员题词,给白衣战士送去祝福。

当画家 成一派

陈佩秋和谢稚柳先生同为海派画坛领军人物,人们一直将这对伉俪比肩历史上的“赵管风流”。

陈佩秋是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最初聘用的第一批画师,当时画院一共吸收了60多名画家作为专职画师。水墨写意一路,近代大师辈出,许多画家选择就近入门,这是一条画艺修行的近路。但陈佩秋偏偏不以近代为起点,目标远追宋元绘画一路,求高求难,力图摆脱时人风气。陈佩秋经过几年的摸索实验,大笔写意果然与众不同。

评论家郑重曾回忆,陈佩秋先生的好胜之心是画坛闻名的。一些人将女性画与脂粉气挂钩,她很不认同。“如果遮掉我画上的名字,谁能分得出究竟是男人画的还是女人画的?”在她的眼里,艺术是没有男女之分的。谁的画功出色,画坛上就应该有一席之地。

陈佩秋在艺术上十足的好胜心,曾让丈夫谢稚柳先生感到欣赏又不安,私下劝她不要这样。陈佩秋说:“你要当好人,我不想当好人。我要当画家。”

无遗言 有遗愿

陈佩秋是绘画科班出身,在杭州国立艺专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有着扎实的写生基础。难能可贵的是,陈佩秋先生崇古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她曾在上图讲座接受记者采访时直率地说:“名画、名家未必靠谱。”在晚年,陈佩秋先生历经十载,有勇气挑战中国古代名画重大问题,要知道很多名画已是中国绘画史的标准器。

90岁高龄之时,陈佩秋口述的《名画说疑》在沪出版,将中国名画的疑点一一公之于众,她的论点拥有翔实论据和缜密推论,再一次震惊中国画坛。陈佩秋的观点、论据和鉴定方法向公众坦白,主张中国山水画历史中有相当部分内容要重写。这些宝贵的推论为历史“留此存照”,是一笔留给后来者的宝贵财富。

谢定伟上午告诉记者,母亲没有留下遗言,但其实是有未竟的心愿的。“最近几年,对于宋画研究、鉴定,她一直耿耿于怀,有很多新的想法。2006年浙江出版的一套宋画全集,她每一页都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发表看法。2016、2017年我就着手帮她整理这些鉴定看法了,原计划今年年底将这些研究结集出版。没想到母亲已经看不到了。”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