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声”入人心 抖音遇冷不气馁  只为拨动那根弦 行走洋房赏雅趣 坐卧江边唱千年
第7版:文体汇 2020-06-27
昆曲名家吴双——

抖音遇冷不气馁 只为拨动那根弦

如果是冲着上海昆剧团的花脸名家吴双来看昆曲唱词会《唱着唱着几千年》,大概你会有个疑问,这个哪怕跑龙套也能抢戏的戏痴,怎么当起主角,连追光都不给自己打一束?甚至第一首词《忆王孙》都开唱了,大家才从观众席间发现吴双的身影。

他倒也不是刻意将自己藏起来。散场后,吴双从化妆间推门而出,行至1862时尚艺术中心依傍的滨江边,穿着白汗衫、运动裤,没有了净行标志性的脸谱,他就像个来遛弯的普通市民。谈到舞台的设计,吴双说,几十年的科班训练,一唱起来总是龇牙咧嘴,于这样的清唱会,若是光太强,实在不好看,索性把聚光灯投射给大鼓、古筝、笛箫、中阮、钢琴的演奏家们。

座椅上的“你回来了,真好”手写卡片,是剧场的心声,也是吴双的心声。若不是疫情,在传统天地忙得脚不沾地的吴双或许没有闲暇做这样一台演出。从5年前开始的《双声慢》系列到现在的《唱着唱着几千年》,都是吴双和朋友夜半碰撞出来的火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吴双的老朋友宣振兴在饭桌上听他随口唱了几句宋词,认真地对他说:“请你把老祖宗的东西还给我们。”词唱系列音乐会就此一发不可收。

台下的观众,最常见的是3至7岁的孩子及家长。返场曲目前,吴双问了一句,有没有人知道要唱什么。一片沉默反倒让他欣喜:“好!都是新观众!”在中学做普及讲座时,吴双唱了一句流行音乐版的“明月几时有”,随后又唱了一句昆曲版的“明月几时有”,学生们无一例外更喜欢后者。昆曲的一唱三叹,以及对于字、腔、韵的玩味,让其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得至善至美。吴双感叹:“昆曲从几百年前的流行文化变成如今的小众文化,只是因为大家心里的那根弦还没拨到,拨到了,观众就过来了。”

今年没有演出的时候,上昆很多艺术家参与了抖音“艺起前行”活动,发布自己居家练功的日常。吴双也不例外,从录制老少咸宜的《射虎记》开始,上线给网友讲故事、猜谜语。一段5分钟的视频,吴双要录上数十次,耗上一天。坚持了几个月,最多的一条抖音视频也只有160个赞。吴双倒也不气馁,没有人看他也要做,不是为了引流,而是给自己多一次练艺功的机会。他说:“短视频让我又多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