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爱乐之城 项静  希望看到更多“理智之年” 从在“线”场回到现场
第9版:文体新闻 2020-06-29

从在“线”场回到现场

上交2019-2020音乐季闭幕“不散场”

昨晚上交演出现场

余隆在指挥 本稿摄影 记者 郭新洋

昨晚,上海交响乐团2019-2020音乐季,在音乐总监余隆的执棒下,以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两部经典作品收官。将近半年都只能在“线上”与乐团“云相会”的乐迷,再度坐进上交音乐厅亲身体验现场演奏带来的震撼力,纷纷表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终于又回到音乐厅,找到心动的感觉,真好!”

多一个展示渠道

受疫情影响,这一年的音乐季算不上完整,但在面临种种困境下,上交依旧坚持着高品质的艺术呈现,并尽可能拓展线上“云直播”,以音乐的纽带系住观众的心。疫情期间,世界各大乐团纷纷推出“线上音乐会”,上交也在剧场按下暂停键后,相继推出“周末线上音乐会”、在“线”场室内乐直播音乐会。

而随着“一碗馄饨”小程序上线,乐迷观众不但能自在游走于“听音乐”、“赏现场”等板块,回顾以往精彩现场,还能心之所至点播“首席大师课”,回顾“有准备的聆听”,甚至“买买买”在“购文创”板块拿下心水的音乐小物。半年阔别音乐厅的日子,仿佛是一次短暂的休憩,而那些因不能听到现场演出的遗憾,也以线上“音乐嘉年华”的形式被弥补。

然而,这样的“嘉年华”是否将慢慢变成常态?有人说,未来这样的演出“新业态”或许会逐渐成为主流。对此,余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线上直播只是让古典音乐的展现多了一个渠道,但它永远不可能有一天替代现场演出。技术虽为艺术插上了翅膀,可艺术直抵人心的力量唯有面对面、同呼吸才能传递。”

听两部经典作品

昨晚音乐季闭幕场上演的两部作品,都颇有挑战性。其中《堂·吉诃德》更是凭借艺术性和趣味性成为很多乐迷心中的保留曲目。理查·施特劳斯为大提琴、中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诗《堂·吉诃德》,诞生于1897年。比起传统交响乐,交响诗的创作形式更自由。作品强调音乐中诗意和哲理的表现,着力寻求音乐与其他艺术如绘画、文学、戏剧等的联系。

《堂·吉诃德》是一部能激发听众对于文学故事精准联想的作品。作曲家以高超的作曲技巧融合他对原著的深度理解,通过音乐与文学的交互拓宽音乐表现功能,扩大自身界限。听众从交响诗中获取的不仅是动人的音律,也能看到作曲家描绘的一幅图、一句诗、一个故事,甚至是一缕思绪。现场不少观众表示,上交的演绎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个秉持着骑士精神的堂·吉诃德在眼前逐渐丰满和鲜活起来。

为了昨晚的演出,乐团整整准备了两个月。因为疫情,演出的排练起初只能以“网课”的形式推进,这让在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中担任独奏的上交中提琴演奏家俞海峰很不适应:“音乐是需要有肢体和眼神的交流,加上网络环境也会产生延时,而音乐是要求严丝合缝的,一个气口都不能差。”最终,音乐家们还是选择从“网练”转到线下,“唯有大家在现场磨合,才可能将细节处理到极致。”

疫情之后,国际艺术家入境变得极为困难,在往后的演出中,中国艺术家将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直言,这对青年音乐家而言将是绝好的崭露头角的机会:“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即将或已经在独挑大梁,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青年音乐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的未来,希望国内音乐机构可以给年轻音乐人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音乐会后,余隆为当晚上交演奏家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乐团发展的职业化成果,虽然一开始有些小问题需要调整,但很快将状态调整到最佳,这种能力和专业素养就是职业化最精准的体现。”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