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小镇 金山区朱泾镇打造花海小镇。待泾村内的花开海上生态园里环境优美,成为市民休息赏花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黄桃之乡 吴房村位于“奉贤黄桃之乡”青村镇,是上海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该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请来市农科院等提供技术支持,打造“黄桃+”全产业链。这里8500亩的“东方桃源”令人心驰神往。一树黄桃一片景,一杯咖啡一日闲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水畔休闲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以水为特色打造休闲文化游,藕遇公园内荷花盛开,游客不仅能赏花休闲,还能在旁边尚品书院读书休息,享受文化生活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民宿旅游 村宅归并、基础设施改造、新兴产业集聚……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与国企牵手,创新开展深度合作,融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于一体。如今,一批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宿已基本建成,静待客至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千亩鱼塘、千亩良田、千亩涵养林……从高空俯瞰,宝山区罗泾镇犹如镶嵌在长江边的一枚翡翠。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长江口大闸蟹、稻田小龙虾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罗泾镇还拥有国内首个母亲花文化园,村民借机进入母婴康养产业,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水产养殖 海星村的千亩鱼塘是上海市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
康养产业 塘湾村的馨月汇健康护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里,老师正对月嫂(左)进行培训
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水陆交通便捷,江南水乡特色浓重。张马村整合资源,打造农事旅游为特色的江南水乡“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房车基地 房车基地已初具规模
生态庄园 寻梦源农场以花卉为主题,突出山水、田园、生态特色,建设生态休闲、养生、艺术文化生态庄园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杨洁
久居城市中的人,总是向往诗与远方;上海郊野,就是一首读不完的田园诗。这首诗里,不仅有飞檐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更有支撑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上海目前有7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批9个已通过验收,第二批28个也进入收尾阶段。好风景孕生出不少新业态,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造血机制,正在唤醒广袤土地上的沉睡资源。
如同诗句有平仄韵律,沪郊各村的产业发展也因地制宜、各美其美。
有的专注特色产业。在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以大港公路为中轴,高品质的造型黄杨组团集中种植展示,树姿优美,气势傲人。一片江南好风光间,村民穿梭于田间地头,种植栽培黄杨苗木和各式花卉。园艺村被誉为“瓜子黄杨之乡”,已经有百年以上的花卉苗木种植和造型历史。不仅农民增收致富,园艺村还要在世界级生态岛谱一曲“黄杨礼赞”,为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添彩。
有的创新发展定位。把“漠漠水田飞白鹭”的好风景转化为好经济,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创新性地将“母婴康养”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引入国内高端母婴护理品牌“馨月汇”,计划每年为1000多名孕产妇、家庭提供科学的康养、照护服务,并同步解决村内部分适龄妇女的就业问题。周边村落也集中连片发展:不仅有塘湾村母婴康养“一朵花”,还有海星村水产养殖“一对蟹”,花红村千亩良田“一袋米”,新陆村蔬菜种植“一篮菜”,洋桥村农庄休闲“一蒸糕”……各有特色,互相补位,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有的深挖美丽经济。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你可以在“寻梦源”欣赏薰衣草等不同类型香草,在泖塔农情园体验生态采摘,在“太阳岛”休闲度假。村民用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小酒馆”“纸玩家”“菌菇”……每一栋都植入不同的产业文化内容。
有的引入资本助力。在华亭镇联一村,“乡悦华亭”项目农民安置房建设如火如荼。嘉定区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既有力带动项目开发建设,又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引入国盛集团和社会专业团队,共建思尔腾运营平台,多维度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本土的黄桃种植农业为切入点,这里的黄桃不仅能吃,还入了酒、作成画,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加速聚集。
产业兴旺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到乡村。文艺青年小秦是吴房村的新村民,被戏称为“一边开拖拉机一边吟诗”的他,在散文中这样描述村庄的变化:“一个新的农旅业态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在原本长满老树的土地上,我知道改变需要勇气,但是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年轻人就该多一些勇气和担当。”
始于颜值,兴于产业,上海乡村的田园新诗,正在精彩谱写。这片都市乡愁的最美承载地,也必将让更多新老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