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民俗“新常态” 《霸王别姬》征服年轻玩家 再现“紫禁城” “共饮江河水”
第8版:文体汇 2020-07-11

再现“紫禁城” “共饮江河水”

上海民族乐团新乐季展现“新”与“旧”

演奏会现场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民乐既能展现磅礴大气的历史山河,再现600年故宫风云,也能观照疫情下的现实生活,弹拨出上海与七个对口支援地区的情谊——昨晚,上海民族乐团新经典《海上生民乐》开演,揭晓2020—2021新乐季,同时推出两部原创新作——《紫禁城》和《共饮长江水》。接踵而至的重磅演出将以跃动的音符,展现出更博大的胸襟、更广阔的视野,以当代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

“琴”牵五湖四海

这是民乐团疫情以来首度重返舞台,满载着观众的牵挂与希冀。当《海上生民乐》琴音渐落,屏息间深埋片刻的宁静,继而掌声如潮、欢呼四起。这相似的场景,不仅出现在上海大剧院,还一次次地再现于不同的时空: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这部近年来的新经典,可谓民乐团的“看家戏”。

其实,原定的开幕音乐会是一部全新原创的《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音乐会。这部作品是为致敬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而作,融入湖北、重庆、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的七个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创新演绎。受疫情影响,五湖四海的音乐家,暂时无法来到上海,但是这部凝结了城市与乡村、民俗与时尚、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民乐新作,颇令人期待。据悉,这台音乐会将推迟至9月23日于上海大剧院首演,一展丰富的地域文化风情。

“乐”响故宫内外

另一部重磅新作是民乐团和上海大剧院共同推出的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紫禁城已有600年历史,若从骨笛算起,民乐则有8000年历史——但在上海民乐团团长罗小慈看来,故宫和民乐都还很年轻,因为来自我们血脉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时刻焕发勃勃生机。此前,民乐团多次前往故宫、紫禁城考察学习,创作团队把所见所闻均镌刻在音符之中。

全曲有五个篇章,从钟鸣鼓乐的礼仪之邦,到丝竹弹拨的木制建筑奇迹,再到萧声呜咽的600年沧桑,每一种乐器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承、保护、创新。

罗小慈邀请民族交响史诗《英雄》的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早在《英雄》的排练厅里,两人对于合作《紫禁城》的想法一拍即合。12月30日,这部作品将作为迎新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艺”展公益魅力

演出季还将推出一批风格多样的民族音乐会,传统经典将与新人新声互动交响。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二胡演奏家萧白镛、琵琶演奏家汤良兴、笙演奏家翁镇发将齐聚《丝竹春秋》四大名家音乐会,展现璀璨夺目的大师光华。指挥家张国勇也将受邀执棒上海民族乐团,带领观众领略名家大师的艺术魅力。

此外,中国扬琴与匈牙利钦巴隆(注:匈牙利的扬琴)专场音乐会《相遇》、《中流砥柱Ⅲ》首席音乐会等演出将轮番登场。延续多年的乐团品牌项目《火红中国年》《欢乐祥和团圆年》将再度陪伴观众度过春节和元宵。乐团公益品牌“敦煌国乐·海上乐谈”,则将升级细化为“海上相约”“海上跨界”“海上新秀”等板块,配合乐团演出季演出主题,推出《琵琶新语》《打动世界》《相遇扬琴》等系列公益民乐活动,继续带领更多观众走进民乐世界。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