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林晋文(右一)在广东东莞为“亲情中华·一起读中国”朗诵音乐会活动捐款
2019年7月,悉尼市长(中)参加林晋文的酒店项目动工典礼
文/申蓝
人物名片
林晋文
笸澳大利亚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笸澳大利亚澳华交流中心主席
移民澳大利亚20年,经过6年的呕心沥血,去年8月,林晋文在澳大利亚投资的第一个地产项目,终于在他70岁生日之前破土动工。而刚过完70岁生日,他又被推举为澳大利亚宋庆龄基金会第二届主席,人生又开启了新的阶段。
中国古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林晋文不这么想。他认为,七十正逢时,这个“时”,就是中国发展的好时期。从一无所有到自食其力的泥水工,再到坐拥数亿资产的企业家,林晋文一直坚持着一种朴素的善心,那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人。“我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70岁开始,我还有几件大事要做好。其中之一,就是做公益、慈善不停步。我要将公益、慈善作为终生事业,坚持不懈做下去。”他说。
1 借改革开放春风摘掉穷帽子
乐于助人是林晋文毕生的坚持。没有钱的时候,他出力,做好事;成为企业家后有了财力,就投入资金做更多的公益、慈善事业。
林晋文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49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城,因为家贫,6岁那年,被过继到潮阳县河浦镇(今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上店村一林姓家。没想到林家更为贫穷,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了。林晋文种过地、放过牛,后来又当过杂工、泥工、电工、木工。艰苦的岁月,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他是个热心肠,爱帮忙,只要村里有需要,一喊就到。他总说,吃亏是福,做人不要斤斤计较。
“文革”期间,一些城里人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看到他们的住房破破烂烂,林晋文就主动帮他们修缮。冬天天气阴冷,他又收集稻草给他们当褥子。
穷则思变。年轻的林晋文暗下决心,要摘掉自己的穷帽子,才能帮助更多的人。然而那个年代,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加上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根本没有发家致富的机会。眼看快到而立之年仍无法自立,他迷茫、无奈、无助。
1978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林晋文看到了希望和末来,抓住机会走上创业之路,用他的话说,自己“像一匹摆脱了缰绳的骏马奔驰在创业致富的金光大道上”。他先是到汕头市区的一个工程队当工人,很快凭借自己的实干、能干当上施工队长。至今,他清楚地记得为第一个项目东奔西跑的情景。骑着一辆破旧的“红棉”自行车,奔波在负责机构和工地之间,磨破嘴皮,受尽委屈。1984年,他担任汕头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驻广州第三工程处主任。经过一番打拼,他终于在建筑界创下自己的品牌,站稳了脚跟。
2 没读过什么书,却懂得坚持“质量第一”
林晋文的事业与中国的发展同步迈进。1991年,他创建汕头经济特区兴业建筑公司,同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二级建筑施工企业。
公司成立伊始,林晋文就定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科学求财富”的宗旨。“我没读过什么书,广东白话、普通话都说不好,为什么敢做?首先是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其次是我自己也有底气,不管什么项目,我都坚持严格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绝不容忍‘豆腐渣工程’。”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复杂的市场环境,林晋文沉着应战,取得一个个胜利,使公司从最初的零资产,到20多人的施工队,直至发展成为坐拥数亿元资产、职工1000多人的现代化企业。随着自身的逐步壮大,1997年12月公司改制更名为汕头兴业建设有限公司,1999年5月升格为广东兴业建设有限公司。
多年来,企业连创优质样板工程,获得荣誉和奖状无数。林晋文个人也受到各种表彰。2000年,他被评为广东省建设系统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建筑企业经理。
林晋文的事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壮大,他自己也步入了富裕人士行列。在这个时候,他想得最多的,是富了以后怎么办?“我总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许多人说,你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该歇歇了,享受享受人生。这种想法,我不是没有过。但饮水思源,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样运用我的财富为国家、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而事业做得越大,这个愿望越是强烈。
3 “圆儿时的梦,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
2000年底,林晋文移民澳大利亚。他一方面寻找商机,从事投资,另一方面坚持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把精力放在澳中文化交流和慈善事业上。2004年,他创办了澳华交流中心,并担任主席。中心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中澳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和潮汕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开展了许多公益慈善活动,受到各方好评。
在移民澳大利亚之前,林晋文已累计捐款捐物合计3000多万元,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南粵慈善之星”称号。移民澳大利亚之后,林晋文仍然情系祖国,为家乡捐资出力,建造学校、慈善机构、养老院等。2005年8月,看到家乡上店村村民还没有喝上洁净自来水,他当即捐资11万元,支持村里自来水项目的建设。同年,悉尼侨界“侨心光明万里情”活动到云南义诊,林晋文踊跃捐款并随团前往。当他得知金平县一个年仅1岁的患者因为当地设备不全无法做手术,到昆明做手术又因家贫付不起费用时,他二话不说,慷慨表示所有费用由他负责。
林晋文说:“小时候我就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当我有了能力,能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圆我小时侯的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2006年,他捐资1000多万元,为上店村修桥铺路,兴建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为了确保这些项目能够管理好、保护好、使用好,真正发挥服务乡亲、造福乡里的功效,他特意再拨出专款用于项目的保护与维护。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天,林晋文不顾余震险情,赶赴灾区,沿途看到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灾民,他痛心不已,当即捐款50万澳元,用于灾区重建。当时,他儿子所在部队正在前线抗震救灾,父子俩在废墟上匆匆一见,他叮嘱儿子:“注意安全,多救人多帮人,不要贪生怕死。”
林晋文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历兴衰,也决定了我这一生理所当然地要为祖籍国出力,为社会奉献。如果我所做的一切,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对其他人有所启迪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
4 古稀之年又挑宋基会主席重担
2019年7月,林晋文在悉尼市中心黄金地段投资建造的酒店终于动工,成为他70岁生日的礼物。他说:“这个酒店的建造源于我的一个梦想。我从事建筑事业40多年,移民澳大利亚后,总想找机会,把中国悠久的建筑艺术带到西方来,与这里的建筑文明融合,建造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筑,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贡献。”
属牛的林晋文自幼就有一股牛劲,也一贯奉行“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的宗旨。在中国如此,到了澳大利亚仍然这样。过完70岁的生日,他的人生又开始了一个新时期。2019年10月,他被推举出任澳大利亚宋庆龄基金会第二届主席。他细细数来,还有几件大事要做好。第一件事,竭尽全力,把酒店建设好。第二件事,利用澳华交流中心、澳大利亚宋庆龄基金会这两个平台,和即将建成的酒店,尽最大的能力,在推广、弘扬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鉴活动,做传播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三件事,就是做公益、慈善不停步,要为中国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再出一点力。
财富,没有改变林晋文的初心。尽管小时候吃红薯吃得胃反酸,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仍然很简单,红薯照样吃,潮州土菜是最爱。他说:“无论家庭还是国家,重要的是团结。遇到困难,不要吵,不能乱。新中国有70年的建设经验,值得世界共享。我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说法,让全天下的人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