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无眠的一夜。7月16日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楼防汛值班室里,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大浦口、夹浦、望亭(太)、小梅口、洞庭西山等“环太湖5站”的水位数据。每隔半小时,太湖局水文局水文水资源处(水情处)的预报员刘敏和吴娟,都会看一下“太湖遥测系统”的水位,再打开雷达系统看气象数据,推算上游来水速率,计算着汇流速度。
值班室另一边,水旱灾害防御处的值班人员也忙着向苏、浙、沪“两省一市”的水利厅、水务局通报着汛情,并通过系统调度沿线水闸开合、调节泄洪流量大小。桌上三台座机铃声此起彼伏,防御处张昊说:“规定铃响三声必须接起,我们早就练就了睡梦中听到三声铃响必接起手机的本事。”
这是焦灼的一夜。23时,水位达4.63米;子夜,涨至4.64米;凌晨2时,当水位分析至小数点后三位时,数值为4.644米;4时许,水位到达保证水位4.65米。
4.65米是关键指标,达到该水位并继续上涨,就将发布洪水红色预警。而研判水位到达的时间,对发布预警和部署应急监测、防汛措施至关重要,因此水利部、太湖局和各省市都异常关注。
入汛以来,这样无眠、焦灼的夜晚几乎已成太湖局的常态。虽然忙碌,却不忙乱。“2016年太湖水位曾达历史第二高的4.88米,有了4年前的经验,今年对预报分析更有把握,不再慌乱。”吴娟表示,信息系统和算法的更新,让预报思路更清晰、用时更简短,以前预报一个河网代表站需要15分钟,今年5分钟就能快速研判。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