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多年后,我们终将长成大树 这里是最重要的市场最核心的枢纽 抗疫答题,这些经验两地可共享
第8版:上海新闻 2020-07-23
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分论坛就“城市防疫”开展交流

抗疫答题,这些经验两地可共享

昨天上午,以“城市防疫 智慧经济”为主题的2020台北-上海城市论坛拉开帷幕。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双城论坛”首次以线上的方式,通过视频交流互动。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上海与台北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两地在卫生防疫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成为本次“双城论坛”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在这一领域中,两地有哪些经验最值得分享借鉴?在论坛的交流互动环节,医学专家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台北提问

如何让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发挥作用?

在昨天上午“双城论坛”开幕式结束后,卫生医疗、产业经济交流、区域治理与合作、智慧交通四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在卫生医疗分论坛,来自上海、台北市医疗系统领域的专家分别对两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挑战、疫情调查及接触者追踪、医疗体系的应对、集中隔离的操作等议题进行了演讲,分享了双方取得的经验与遇到的挑战。

在交流互动环节,台北市医学专家向上海同行提出了两个问题。上海市有2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防疫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公共卫生部门的介入调度下,能够有效开展联防联控。但台北市的基层医疗力量中,大多数都是私人诊所,难以扮演类似的角色,希望上海同行能够给出建议。此外,台北医学专家也非常希望了解上海的私人诊所在防疫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上海市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他表示上海防疫整体网络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医院发热门诊,在大陆刚刚发生的两次疫情反弹中,发热门诊都起到了及时预警的作用。第二个层面是综合性医院的快速诊断能力,发现疑似病例后,综合医院快速诊断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迅速确诊病例。在上半年常态化防疫中,上海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每天都可以诊断1000例以上,未来可以扩充到几千例到1万例的水准。

第三个层面是集中收治,上海所有的确诊的病例,都会集中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不管是轻症还是重症,一律集中收治。与此同时,每个综合性医院的收治能力也在逐步扩展,那是为了万一公卫中心集中收治力量不足,可以及时启动应对。此外,上海的集中收治点,汇聚了重症医学、呼吸、感染、心脏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遇到重症病患可以集中力量应对,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重症患者的生存率。

关于台北市专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给出了回答。她表示,上海有几千家诊所,有政府办的,也有社会办的,但这个体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来支持医务人员开展工作。基层诊所的医务人员工作非常繁重,在他们的背后,是强大的联防联控工作者,包括政府各个部门,也包括居村委和志愿者以及社会团体,构成了基层非常牢固的防线。

此外,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也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目前有6500多个家庭医生的团队,可以深入到社区居家开展服务。上海现在的家庭病床每年有7万多张,所以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治疗和服务是不间断的,特别对一些慢病的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有需求的特殊的人群,家庭医生都是在严格防控的情况下开展上门服务,同时也能上门宣传防疫知识。

上海提问

台北防疫风险评估机制如何运转?

在解答完台北专家的提问后,上海医学专家也提出了对于“台北经验”关心的两个问题:台北是否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的机制,是如何开展风险评估的?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台北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副总院长徐大成表示,和上海一样,台北市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超负荷风险之一是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例如发现一个被感染者后,就要配置10个人开展调查,先期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培训非常重要。其次是ICU病房的配置,大量重症病患的出现可能会挤瘫ICU资源,因此风险评估体系必须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此外,台北市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情况的紧急应变系统,不论任何状况,都可以使用紧急应变系统来展开应对。它的4个主要部分,包括计划、执行、后勤以及财务。设立这一系统的好处,是对于平时不具有特殊指挥权的机构,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授权使其成为指挥系统,把任务有效地分配出去。比如说应对疫情是由卫生部门主导,但有的工作无法独力承担,此时就可以通过应急系统来分工,比如消防部门负责口罩的采购,民政部门负责居家隔离的解读等,可以有效的在大量的灾难集中出现、超过一个部门日常处置能力的极限时,给予及时的支持。

关于第二个问题,台北市专家表示,台北市在经历了2003年SARS病毒疫情后,在社区防疫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开始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难辨识。另外,台北的夜市较为发达,这些人流密集的区域难以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导致政府部门提出的防疫方案难以落实,造成潜在的社区防疫隐患,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台北市需要重视并急需应对的挑战。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