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促成上下游交易额超过60亿元;巴布亚新几内亚咖啡豆品牌“天堂鸟”借助首届进博会走进中国,预计今年销售量将达到1.5亿元;虹桥品汇打通“保展互转”新模式,在杭州、合肥开出分中心,辐射长三角……
第三届进博会各项筹办工作即将进入最后100天的“冲刺”阶段,进博会的成果正在快速落地,带动和溢出效应进一步放大。从展品变为商品,到一系列创新政策接连落地,进博会不仅满足了中国老百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途径,形成“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的良性生态圈。
尝新
从展品到商品无缝切换
第二届进博会上装在麻袋里参展的柬埔寨香米,现在以“烹喷香”品牌立足中国市场,在虹桥品汇展示真空新包装。旁边冷柜里,比利时国宴级冰淇淋品牌“Quci”100天后将在进博会首秀,调低甜度的“中国配方”冰淇淋正提前试水市场。
相隔不远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里,将在第三届进博会首秀的新品——南非牛肉已经能在馆内体验,仅“五五购物节”期间售出了12000份。像墨西哥龙舌兰酒、捷克水晶杯、哥伦比亚咖啡豆等近百款第三届进博会“新鲜货”也已摆上展架。
法国独立奢侈品品牌Korloff的专柜上周刚刚入驻欧洲馆,第一批K88系列腕表已经摆在玻璃柜里,今年10月该品牌还将在绿地外滩中心开出中国大陆首店。万事俱备之后,就欠参展第三届进博会的“东风”。
距离第三届进博会的开幕还有100天,一大批“进博新鲜货”已经提前来到上海,在进博会“6+365”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上,为今年参展进博会做着最后的准备和调整。
成功举办两届进博会之后,溢出效应愈发明显。从展品到商品,这条链路正越来越短。目前,已经有来自57个国家的139家企业入驻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其中第一、第二届进博同款达到7000件。
提质
创新手段塑造“进博品牌”
“欢迎品尝,这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通过第二届进博会进入中国的三款咖啡豆,如今不仅注册了自有咖啡品牌“埃塞酋长”,还形成了埃塞生豆进口、国内烘焙,线下(咖啡馆)、线上同步销售的模式。项目负责人沈华告诉记者,9月底,与品牌同名的咖啡馆将在制造局路上开出,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将借助“进博品牌”,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
进博会的巨大溢出效应,让“走进来”的参展商“留下来”,更用“进博会”这块金字招牌加速发展。加拿大进口馆相关企业负责人初文龙在第二届进博会前就把公司注册落地在绿地贸易港,“我们把公司注册在这里,进博展品、新品都放在这里展示销售,采购商也能来这里看样产品、品尝试吃、谈判签单。”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海外客商注册落户上海,依托这里的创新政策拓展国内市场。今年,青浦区市场监管局在绿地贸易港设立企业登记服务站,为进博会配套企业提供高效的证照办理和政策咨询服务,今年上半年,国内外115家贸易港客商已成功对接采购商开展进口业务,其中42家客商已经成功申领营业执照扎根青浦区。
已经投入使用的虹桥品汇B型保税仓则是进口政策创新的试验田。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军透露,不久前,海关总署发布《海关支持202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便利措施》,提出“支持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扩大展会溢出效应”以及“支持跨境电商业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可以更大能级实现展转销。
扩围
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全国
签订单、谈项目、建平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不仅在上海,在长三角,不断扩大的国际“朋友圈”已经走到全国。力争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实现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全国。
从上海起步,短短两年间,绿地贸易港已在天津、哈尔滨、济南、西安、贵阳、成都、昆明、宁波、兰州等国内10个重要城市落地。中欧瑞典商会董事林文敦堪称忠实“粉丝”,跟随着贸易港的步伐,在上海、哈尔滨、济南、宁波等地都开出了“北欧中心”馆。
开业一个月,哈尔滨贸易港北欧中心馆内销售额就已达到18万元。虹桥品汇的杭州分中心和合肥分中心也在去年底授牌,今年计划将分支机构逐步延伸到长三角腹地乃至华中地区,总数超过10家。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