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两名工人被困7米深井获救 公交952路B线拟撤销? 失忆“学霸”流浪12年终于回家 广告
第9版:社会新闻/广告 2020-08-04

失忆“学霸”流浪12年终于回家

杨浦救助站送他就医“找回记忆”,返家一月已能辅导小学生功课

三弟杳无音信整整12年了!这些年,流浪汉陈文龙(化名)的二哥始终没换手机号,盼着有一天能接到弟弟的电话。他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在安徽某研究所工作、又辞职来沪闯荡的“学霸”三弟,早已患精神疾病流浪街头。幸而,经过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公安、城管、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两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今年6月底,终于帮失忆12年的陈文龙找到了家!

近日,牵挂着陈文龙的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他们欣喜地看到,陈文龙状态不错,能与邻居聊天,做点家务,还拿出当年“全村首个大学生”的实力,帮两个读小学的侄孙辅导功课。连日来,杨浦区救助管理站与其家人及当地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关注着一些实际困难的推进解决。

冬日街头每晚看望

尽管一直不知道陈文龙的名字,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却早就熟悉了这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流浪汉。站长居加定说,2018年第一次见他时就想帮他,可他宁愿裹着蛇皮袋露宿街头,也不愿搭理任何人。好心劝说的市民,苦口婆心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都被他恶语相向,甚至投石驱赶。

不过,大家对他一直放心不下,当寒冬到来,知道他总在一家商店屋檐下过夜,所以每晚会去那边兜两圈,上半夜一次,下半夜一次,就怕衣不蔽体的他遭遇意外。

2019年底,居加定眼见流浪汉的身体一天天衰弱,“必须实施保护性救助了”,——今年1月21日晚,多个职能部门在“寒冬送温暖”街面联合巡查救助行动中,把他护送进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治疗。

寻人小组激活记忆

经过治疗,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二级的流浪汉逐渐稳定下来,愿与医务人员和来探视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简短对话。而且,声音轻柔了,语气也和缓了。

探视过程中,救助人员始终带着一项任务:找出他的身份,让他与家人团聚。尝试了几个月,终于问出三个关键词:陈文龙,北京理工大学,214所。“寻人小组”随即联系位于安徽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和北京理工大学查档,因时间久远都没找到。他们又问了许多上年纪的人,终于辗转找到2003年前后与他一起辞职来沪“下海”的几个老同事。

6月13日,4个老同事应约来到精卫中心,陈文龙一眼认出曾经的室友,瞬间激活尘封12年的记忆,记起自己的生日和大哥的名字。由此,“寻人小组”找到了他的家人。

2008年至今,家人一直打听不到他的下落,没想到曾是全村骄傲的弟弟竟精神失常流落街头。接到救助管理站的来电时,还以为遇到电信诈骗。明白真相后,他们喜极而泣,连连感谢“上海亲人”。

重回家乡振作精神

6月22日,带着十余个老同事凑的近2万元心意和救助管理站提供的3周用药,陈文龙踏上返乡归途。理了发,换了新衣服,被哥哥夸奖为“从小聪明、爱学习”的陈文龙面貌一新,全不见昔日邋遢。

挥手作别,“上海亲人”仍有牵挂在心。上月底,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和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衣物、床品、药品,以及杨浦区救助管理站47名工作人员捐助的7290元爱心款,专程来到陈文龙家乡。见到“上海亲人”,陈文龙的老母亲泣不成声,感谢大家把儿子平安送回来。

如今,当地民政部门为他申请了每月500余元的城乡医保临时救助,也在考虑落户、低保、评残等后续问题。陈文龙状况不断改善,虽然仍不记得12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已学会用手机,也能骑车溜达了。陈文龙的大嫂欣慰地说,三弟会做家务,还能辅导侄孙功课,减轻了她的负担。当然,对于并不富裕、当年曾举债送他读书的这个大家庭来说,陈文龙的未来并非没有难题,不过,“人平安回来了,就是最大的福气”。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