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山的数量与一个地区的繁华程度成反比。想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当地人得翻过大山,出去闯荡。
然而,这样的思维却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得到了颠覆。莲都用环境治理的方法,突出绿水青山,不仅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脏乱差难题,还带动乡村村民脱贫致富。
环境治理见成效
前不久的周末,在莲都市区工作的李凤花(化名)一家游玩了老竹镇新陶村。树荫下有休息区,田野里有荷花观赏区,山坡上有滑草区。她觉得特别意外:“没想到农村这么好玩。”
新陶村的改变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该村村支书郑建全任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土路全部浇筑成水泥路,同时全面开展露天粪坑清理整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郑建全垫资20多万元,举全村之力治水,完成了河道清理和河道两岸绿化美化。他说:“在别人眼里,新陶村是个‘空壳村’,但在我眼里,它就是‘大金山’。”
如今,新陶村集体已种植处州白莲70多亩,种植茶叶130亩,水果采摘园100多亩、农业观光园200多亩,这些不仅拓宽了新陶村村集体收入来源,更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线。不只是新陶,整个老竹镇亦是如此。来自杭州的马力一家欣赏完莲花后,在朋友圈晒起莲花秀。他说:“莲都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明年还要过来游玩。”
小镇走出特色路
莲都大港头镇,作为八百里瓯江上游的最大港埠,自南宋起就船来船往,竹木材转运交易千年不息。然而,数百年延续下来的繁茂,曾一度因当地“低、小、散”的木制品行业而黯然失色。2015年,一场为期43天的“三改一拆”集中行动改变了这一切。莲都共腾空拆除木制品企业(加工点)154家、清理违法用地22.52万平方米。同时,伴随45.77公里河道全面治理,150家养殖场关停,昔日八百里瓯江碧波流淌的繁茂昌盛景象正在该镇古堰画乡重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便吸引了一大批本地画家前来写生作画,这里的埠头、帆船、芦苇荡和村落民居,成了众多画家写生最宝贵的素材。
油画家林其用是温州人,正是看中古堰画乡的浓厚氛围,他把自己的画廊搬到了这里,除了在画布上作画之外,他还创新推出了瓯江石画,一块普通的石头,通过他的创意加工,卖到200元到1000元不等。而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客在这里落地生根,更是改变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目前,古堰画乡景区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小镇核心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0倍。作为全省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古堰画乡现已成为旅游类特色小镇发展的示范小镇。
乡村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因为古堰画乡,附近不少乡镇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例如不远处的碧湖镇,为搭上这趟顺风车,该镇开展“旧貌换新颜”行动。走进该镇碧一村,可见清澈见底的弯曲小溪、造型各异的溪石围坝,其中一座村中公园,更是成为周边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该村村民汤丽萍说,公园又称牛行塘,曾是远近闻名的“臭水塘”,“就算把窗门关得再严实,在家里还是能闻到污水的臭气。”得益于碧湖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碧一村将原先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碧湖最为脏乱差的“臭水塘”,改造成了村中公园。“现在不仅能打开窗门来透透气,晚上还可以去小公园里散散步。”
眼下,碧湖镇这个“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乡镇,留住了无数游客的心,也让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而放眼整个莲都,当地人“乐享青山绿水”的梦想也正在变成现实。 周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