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水韵青溪 傅氏家训 传统手艺(剪纸) 访问白求恩 阅读长卷的焦虑 我爱“霉干菜” “新福康里”的名人轶事
第13版:夜光杯 2020-08-08

“新福康里”的名人轶事

李定国

近期,在与旧时邻居通电话中获悉,原“新福康里”的老居民们在微信普及的当下,通过微信掀起了一股怀旧热,纷纷撰文追忆当年的邻里生活……

“新福康里”是现今市中心的一个示范小区。它在旧里改造前有十几条弄堂组成:东起石门二路,西至泰兴路;南为新闸路,北到武定路。

我出生在庚庆里的外婆家,因父母都在学校和机关工作,我和胞弟没人照顾,故长期生活在外婆家,直至青年后回到陕西北路父母家。庚庆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连体石库门,居住者大多为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

小小白鹿坊就居住过滑稽大师姚慕双、周柏春昆仲。邻居还有评弹大家刘天韵及他的侄女刘韵若和张如君夫妇,他俩也是弹词名家。后来又住过上海管乐团的小号演奏家彭金才。对弄的厚福里出过一代乒乓国手李富荣;隔壁的福康里有篮坛名将朱承塘,当年他还在弄堂里组织过一支出色的篮球队,远近闻名。

庚庆里的名人更多,9号的二房东是王梦萍,西海电影院老板,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大股东。他的大儿子王福龄与家父李佐华,是就读国光中学时形影不离的同窗挚友。王福龄自幼显露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栽培下,长期跟随《上海老歌》的代表人物陈歌辛(作曲家陈钢之父)学习钢琴和作曲。他居住在庚庆里时谱写了《南屏晚钟》和《今宵多珍重》等流传至今的上海老歌。解放前夕他去香港发展,为当地的影片谱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又谱写了一首经典之作《我的中国心》,此作由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上唱响后,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首颂歌。

11号居住的艺坛姐妹花:姐姐王健英是现代京剧《龙江颂》的主演,丈夫是大名鼎鼎的交响乐指挥陈燮阳;妹妹王惠英则是中央歌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主演过歌剧《卡门》。

17号居住过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中国最负盛名的复调专家陈铭志教授和他的夫人:上音教师、钢琴家吴晶耀。

18号居住过一代越剧名伶、民国第一花旦筱丹桂。她因不堪忍受戏霸、流氓丈夫张春帆的百般凌辱,深感生活无望,故在家中服下“来沙尔”自尽。此事轰动上海滩,引起上海梨园和各界市民的极大愤慨。张春帆在上海刚解放时,就被人民政府镇压。

21号的吴培德,后改艺名为:吴斌。上海沪剧院演员兼作曲,谱写过沪剧《金绣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创了钢琴自弹自唱沪剧的新样式,令人耳目一新。

“话剧皇帝”石挥,解放前曾住28号一楼厢房。后来二楼的厢房又住过戚派花旦金静,30号住着当今中国胸外科第一刀、原上海胸科医院的院长周允中教授。

31号是我外婆家,外公陈锡华是早期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作为蔡元培先生的追随者,他一直怀揣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春,倾其所有创办了一所新式中学:青年中学(现今比乐中学)。

我二舅陈忠庸是男高音歌唱家,刘秉义的同门师兄。庚庆里后来许多声乐爱好者,都受过他的影响,包括我。

33号楼下厢房的女高音歌唱家徐小懿,是上师大音乐学院的教授。她的嗓音隽永甜美、空灵飘逸。她年轻时就独创民歌洋唱,独树一帜,为中国民歌后来的发展作出探索。

45号二楼住过声乐教育家汤雪耕教授,他是《怎样歌唱》一书的作者。

庚庆里有两位鲁迅文学的研究者。一位是16号的上师大中文系教授曹葆华;另一位是42号的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员席涤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