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夏令热线,今天迎来第28次收线。由本报首创的这条电话热线,火了28年。今年,这坛陈年老酒,飘出哪些香味?
28年来,夏令热线见证上海的日新月异,投诉热点也悄然改变。水电气等老问题逐渐解决,群租、停车难、噪声污染等新矛盾随之而来,垃圾分类和ETC等新热点又相继显现,热线电话始终火热。从“老大难”到“新矛盾”,折射出城市的飞速发展,有读者感叹:“这些年,上海人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了,夏令热线是最好见证。”
市民今年最关注的领域是“公共秩序及环境维护”,从住宅小区秩序、车辆停放管理到公共区域清洁卫生、绿化养护,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夏令热线的投诉方向逐渐从“小家”扩展到“大家”。随着居住小环境越来越舒适,市民关心的热点也从“自家事”转向“大家事”——区域环境、城市管理、安全防范等事关百姓利益的话题,成为新的焦点。很多市民从单纯“投诉”发展到热心“谏言”,并提出改进措施,推进城市管理,本届夏令热线同样收到了许多“金点子”。
夏令热线再次与市建交系统各职能部门合作,多篇报道得到迅速回应——交通执法部门取缔无证驾培基地,展开专项整治;违法建筑“遍地开花”的别墅区被曝光后,城管部门迅速介入,将分类有序拆除;噪声扰民的直升机低空游览项目已调整飞行路线、频次和时间,避开居民区;影响采光、通风、晾晒的大树被及时修剪;潮湿车库、坑洼路面、脱落外墙恢复正常……28年来,夏令热线从一根媒体热线发展为凝聚各方的合作热线,城管执法、水务、房地、绿化、交通、市容环卫等职能部门主动与本报合作,跨前一步,加快处置,电力、机场、铁路、邮政等部门也陆续加入,联手解决民生难题。
今年,本报还推出“夏令最行动”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多路,梳理总结“最长梅雨季”的城市管理细节;跟随一线劳动者在“最静夏日”唤醒城市;聚焦“最热午后”烈日炙烤下的坚守岗位者;走进“最暖夕阳画”聆听居民对旧区改造的期待;关注怎样为“最好进博”提供“最精细保障”……我们努力描摹“人民城市”的魅力,讲述人民群众如何最大限度地享受城市发展成果。
走过28年的夏令热线,好像一座桥、一扇窗、一杆秤——
■在市民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为百姓诉求找到倾诉渠道,也提醒有关部门直面问题,主动倾听群众呼声,提高处置效率。
■为广大市民打开一扇窗。讲烦恼、提建议,再透过这扇窗,看一看职能部门为民办事的态度和能力;借助这扇窗,媒体也能更好发挥监督作用,促进职能部门改进工作。
■给老百姓一杆秤。职能部门是不是在为民办实事,有没有为民分忧,都称得一清二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夏令热线将一如既往,让“桥”更畅、“窗”更明、“秤”更准。 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