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新书速递 然后,还是“凝望” 灯塔一样的宝塔 走进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阅读它,爱上它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8-23

灯塔一样的宝塔

◇朱永新

日前收到荆歌先生寄来的新书《他们的塔》。

这本书在付印前我就读到了清样,荆歌让我写推荐语。当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上有苏杭,下有天堂。故事场景是天堂中间的江南小镇,故事主人是天真烂漫的清纯少年。诱人的江南味道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透露出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深谙世道人心而又童心未泯、富有生活情趣的大男孩。”出版以后发现,为这本书写推荐语的还有贾平凹、麦家、苏童、格非、金宇澄、笛安等。

我是很少看到这么多的大作家为同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写推荐语的。可以想见这本书在荆歌心中的分量,也可以看见荆歌在文学圈的好人缘,当然更可以感觉到这本书本身的品质。贾平凹说,荆歌是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麦家说,荆歌“到八十岁还是少年”;格非说,荆歌的小说有“青涩细腻的少年情怀和宽阔诗意”。每个评价,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厚爱有加。

打开这本书,最先触动我的是江南美食。开篇的引子就是笠泽小镇的名产“哑巴黑豆腐干”。它不仅引起了小读者的食欲与好奇心,也同时勾起他们的阅读欲与想象力。苏州人一看就明白,这里说的就是震泽古镇的黑豆干。接着,太仓肉松、粽子糖、藏书羊肉、蟹壳黄、泡泡馄饨、小笼汤包,每一样美食都在需要的时候登场,在书中都巧妙地承担了故事的起承转合的作用。说来惭愧,这些食物大多也是我的最爱,每一次出现多少也让我分泌了不少胃液。想来,荆歌的童年,大概也是属于天生的“吃货”那一类。

书中的瑞云古塔,应该就是震泽镇那座著名的慈云寺塔。我曾经看过这座据说是三国期间建的塔,在荆歌的作品中,它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回,更是委以重任,成为书的名字。整个故事发生的场景和高潮,都与这座古塔有关。古塔是小镇的文化之魂,古塔的铃声是古镇人能够听得懂的耳语,以古塔做背景的照片是古镇人最喜欢的风景,而被三位少年无意间发掘出的宋代檀香木宝塔,也是来自于古塔下的基座。

当然,小说的主体永远是人。主人公大皮,是一个淳朴善良、憨厚老实的苏北小男孩。故事是以扬州小男孩大皮到古镇度寒假参加表哥元元的婚礼为线索展开的。在书中,他先是与扛着椅子的胖女孩阿鹂相遇,接着与阿鹂去效效家看百年乌龟“金先生”,然后,在表哥婚姻变故中感受人生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嫂子萌萌产生同情与好感,在木匠孟师傅家中了解文物知识,对疾病和未来生活的恐惧,在文物商店打碎磁盘,被优美的苏州评弹感动,听到孟小强死讯后对于死亡的思考,寻找失踪的乌龟时意外发现文物,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既生动展示了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深刻揭示了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成长变化。

如何面对异性,如何面对金钱,如何面对友谊,如何面对死亡,大皮有过困惑,有过煎熬,有过思考。在大人们的争吵、聊天中,在孩子们的嬉闹、玩耍中,在下馆子、听评弹、看杂技的活动中,在大皮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喜所忧之中,渐渐地寻找到了方向,形成自己的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这一个寒假之中,大皮在小镇上学习的东西,比平时在学校一年时间学到的还要多。

读荆歌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荆歌为什么把这本书定名为《他们的塔》?这个他们,究竟是谁?我问荆歌,他告诉我,他就是觉得这个书名很特别。塔属于这几个孩子。

我想,塔当然是属于孩子,孩子在塔里塔外游戏、成长。但是,塔在这本书中何尝不是一个隐喻呢?正像古老的瑞云塔的铃声给古镇的人心灵以慰藉一样,成年人的生活世界对儿童产生了最初的影响。他们就是孩子们的灯塔,给孩子们温暖与安全感,指引着孩子们成长的路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