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上海昨增三例境外输入病例 香港中小学生开学后暂时在家学习 湄潭“小香葱”登陆上海大市场 广告
第9版:综合新闻/广告 2020-08-28
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湄潭“小香葱”登陆上海大市场

8月26日,贵州省湄潭县桃花江畔,妇女们熟练清洗着一束束香葱。“哦,你从上海来呀!我洗出的葱,刚卖到那里去。”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的阿婆用浓重的方言说,“洗一天葱,我能赚百元多。”多年来,在上海帮助下,湄潭县积极搭建产销平台,邀请上海专家指导特色种植(养殖)及产业发展,写出了“山海相连,友谊长存”的美好篇章。

湄潭有着贵州山区少有的连片平原耕地,水资源丰沛,发展特色农业拥有很好的条件。“在上海推出‘贵州小葱’的名号,我们打响了‘第一炮’。”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焱告诉记者,今年8月2日,近万亩的湄潭县官堰香葱基地出产的十吨香葱‘登陆’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下午3时到货,5时便被客商抢购一空。”

自从2013年上海杨浦区对口帮扶湄潭县以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成为工作重点。沪湄两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选定了官堰居、合同居两个有香葱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居为基地,实施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实现“销供产”一条龙。“你会觉得我的用词很怪,别人都说‘产供销’,偏偏我这里却倒过来说,这就是扶贫工作中的一种体会吧。”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湄潭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晓琨说,“该基地要带动周边贫困户119户394人实现稳定就业,但他们对撇开种粮本业去种葱,有很强烈的担忧情绪,担心卖不出去怎么办?”

扶贫干部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当地农产品符合市场要求,改进生产技术,市场又能反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脱贫信心。“拿刚进上海的那批葱为例,当地人没觉得葱段的青与白有什么差异,但上海老百姓更习惯葱白短的小葱,这正是我们要向农户们传递的信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如今,每亩葱田的效益达到两万元,比过去种普通作物的收入增长四倍多。

对于上海的帮扶,湄潭当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是拿上海的‘冰块’把香葱运进上海的。”黄家坝街道官堰居党总支书记李洪刚充满感激地说,上海同志十分投入地参与香葱基地建设,缺什么补什么,总能“急人之所急”。“香葱基地2018年就起来了,产量很快上去了,但效益上得没那么快,原因之一是没有制冰厂提供冰块保鲜,难以长途运输,只能在邻近地区销售。”李洪刚说,“上海为提升香葱基地产值给予了‘临门一脚’,今年得益于上海的270万元帮扶资金,我们新建两个香葱交易市场及一座制冰厂,规范香葱交易,保障运输环境,延长运输距离,实现湄潭香葱进入东部城市。现在,制冰厂每天产冰16吨,可为20吨香葱的长途运输解决保鲜问题。” 特派记者 吴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