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智慧快餐 碗莲与睡莲 桃李下有蹊 幽默的夏雨 校外学习小组 泥器之涅槃 外婆的老照片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08-30

校外学习小组

陈泽锋

读8月2日夜光杯上沈开达先生的《小小班》一文,感受很深。我推算沈先生所述的“小小班”大概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实,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小学、甚至初中阶段,都办过校外学习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概是由于学校教室较少、师资不足等原因,上海的小学1—3年级(初小阶段)学生常常只上半天课。还有半天怎么办?老师们没有放任自流。他们采用了开办校外学习小组的方法,组织学生下午抽出1—2个小时,讨论问题,完成作业。学习小组怎么组织?男女同学分组,适当兼顾学习成绩的好中差,把住家靠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5—6人为1个小组,找一个适合的家庭,将小组设置在他们家,老师轮番检查督促。

我的初小阶段是在老旱桥脚下交通路上的德明小学度过的。我们班同学大部分住在老旱桥南端的大统路一带,最远的住在靠近新闸桥的南星路、新民支路一带。当时我家住房较小,不够资格安排学习小组,老师把我安排到大统路门面房的一位姓于的同学家学习。他们家开湖北面馆,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住家。下午2—3点钟,店铺正好空着。我是学习委员,老师特地安排了一位成绩稍差的调皮同学,让我帮助。可惜我没有这个能力,管不了他,经常让他抄写作业敷衍了事。期末考试时该同学语文依然没及格,留了一级。事后我一直很自责!

进入初中后,校园大得多了,不存在只上半天课的问题了。校外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是否完全取消了呢?没有!暑假近两个月,学校担心过分放松贻误学生,也用起了校外学校小组这个形式。记得我曾跑到长安路三层楼的一位姓瞿的同学家参加学习。印象挺深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柏寿馨女士骑了一辆崭新的女式自行车,几乎每隔一天就要亲临各个小组检查辅导答疑解难,不辞辛劳。有了老师的监督,校外学习小组的效果自然好得多了。

我们学习小组也曾上街参加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唱得最好玩的就是《杨柳青小调·六月里的癞痢真苦恼》。

时隔一个甲子,童年时代同学的模样大多全忘了,唯独当年同一个校外学习小组的同学,尤其是小组所在那家的同学没有忘记,甚至连他们家长的模样、他们家的布置和摆式依然历历在目。更忘不了,在当时没有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历史条件下,老师们煞费苦心组织并倡导了这种创新形式。在此我要代我们这些咸受其益的学子们,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迟到的感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