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花香  让“非遗”成为日常 “邮趣”让孩子爱上“从前慢” 到阿婆花摊 寻一缕上海香气
第5版:文体汇 2020-08-30
让日常生活美起来

到阿婆花摊 寻一缕上海香气

旗袍配上白兰花

几位卖花阿婆难得相聚

香醉往来人。上海街巷中的白兰花清香,在“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的叫卖声里悠长不绝。81岁的王慰音阿婆熟练地翻起随身小推车上的泡沫箱盖子,掏出几个方形收纳盒,一一打开,娇嫩的白兰花瓣就从包裹着的湿毛巾里微微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缕缕清香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流散在空气里。昨天,“王阿婆花摊”头一回跨越浦江,从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来到浦东东方路上的九六广场。

一次照面

这一次,王阿婆并不孤单,她的身边还有69岁的丁阿婆、65岁的马阿婆和陆阿婆、62岁的李阿婆。因为一场名为“城市香气”的主题活动,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她们难得聚集,带着记忆里的芬芳与年轻一代“打照面”。

“祝你好运!”亲手给买花者戴好花,王慰音阿婆总不忘认真地用普通话送上这句“标配祝福语”。她发现记者的上衣没有纽扣可以安顿花朵,手灵巧地一翻,花上的细铅丝就拗成了一个钩子,正好牢牢地搭在衣领上。

一缕清香

五位阿婆中最年长的王慰音,卖花的时间也最长。自从五十岁从上海无线电三十六厂磨工岗位退休后,王慰音就寻思着干点什么。老伴去世后,一人在家的她颇感寂寞,又不想介入三个子女的生活,于是,喜欢花的她

索性卖起了花,“一开始,我卖的是大花——苍兰啊,玫瑰啊,可是它们太大啦,我年纪上去了,慢慢的就搬不动了。”王慰音说:“卖白兰花好,不与人相争。”一晃,她的“卖花工龄”已有二十余年。

花季里,风雨无阻,每天一早8点出头,王慰音就带着小板凳坐到淮海路思南路口。到晚上7点多收摊,一天能卖一斤花,差不多80余朵。她几乎不留花朵过夜,“卖不掉,与其枯萎,就送掉吧。”于是,淮海路上,南来北往的人,在暮色将尽时,是有可能在思南路口被赠予一身清香的。

一首小诗

买花者的故事,不胜枚举,买花者的身份,形形色色。三年前,王慰音在国泰电影院门口卖花,来了一位中年人,对着正在摆弄花摊的她拍照。三年后,她搬到了思南路口,这位摄影师又来了一次,问她是否还记得自己,并带给阿婆一首自己写的小诗。

王慰音喜欢白兰花,也喜欢那些买花者,她说,以前,佩戴白兰花的女子都是文文雅雅有身份的人家,教师、医务人员、银行职员,她们把白兰花别在纽扣里面,用衣襟遮住。男子也有戴白兰花的,他们把花插在领带的反面,不使人瞧见,却有暗香袭人。现在,王慰音卖的白兰花可以改装一下,成为女孩子们的耳环,在耳边招摇着香气,与身边人分享。

实际上,王慰音居住在马当路,拥有价值不菲的房产,还是个“资深股民”,对她来说,卖花绝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在做“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卖花的所得,她陆陆续续地捐给了红十字会,“我可以卖花,就不想不开心的事情了,虽然有时候辛苦一点,但是只要开心,我就不会生病躺在床上。”

从昨天至9月6日,将有两千朵出自卖花阿婆之手的白兰花在九六广场赠予市民。市民赵小姐刚接过两朵用铁丝和白棉线穿插捆绑在一起的白兰花饰品,就迫不及待挂在肩背帆布包上。不仅如此,她还专门发了条朋友圈:“上海小囡的白兰花情结,这种香味是任何香水无法替代的。”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