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外婆病入膏肓时躺在床上,时而意识模糊时而意识清醒,外公来看她时带了几朵白兰花,很认真地给她别在病号服的纽扣上。外婆嗔怪道:“花这点铜钿做啥”,表情里既有些生气更多是欢喜。这是上海老一辈人的日常,这也是发生在20年前的一幕。
现在文艺青年的日常,是去学日本插花“某某流”——听起来好高级的样子,无非就是“某某流派”的意思。或者,去上日本茶道课——那似乎也是沿袭自我们的唐代传统。走过路过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原先这里时常出现摆两个篮子,篮底铺上块蓝印花布,花布上摆着栀子花、白兰花的婆婆奶奶。如今,这样的画面的确已经蛮少看到了。我们偶尔还可以“听”到它——“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在沪语童谣里,在吴侬软语的“叫卖吆喝”里。在苏州,“姑苏吆喝”作为非遗项目包容了“栀子花、白兰花”的记忆。
“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指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我们供着护着,是“死的”;另一层是指精神财富,我们把这份财富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基于祖物但顺应当下的新物,是“活的”。栀子花、白兰花如何串成手环之类的“技艺”,在难度上确实远不能与“石库门营造技艺”相比——后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因而,兴师动众地去“培养栀子花、白兰花非遗项目传承人”倒也不必。但是,车水马龙的闹市街边,静静地坐着一位面前摆着两个栀子花、白兰花篮子的老妪,已经是融入上海整座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气息。最好的方式,是把“非遗”变为“日常”,让这样美好的画面,依然出现在街角。城市发展,并不仅仅是带来更多的咖啡香,而是有更多城市百姓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