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肖像照 摄影师 李峻
木心《无题》 木心艺术基金会收藏
亨利·米修肖像照 亨利·米修文献库
亨利·米修《运动系列》 贝尔泰·艾图阿亥画廊(巴黎)收藏
1933年,法国青年画家米修造访上海,从此和中国书法结缘,将中国书法之美在欧洲传播。1948年,青年木心盼望留法未如愿,此后在诗中写想象中的巴黎。
今天,木心和米修的合作展览《米修与木心》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艺偶遇。这次展览是亨利·米修画作在中国的初次亮相,也是自1983年在东京展出后时隔37年米修的作品再次来到亚洲。同时,这也是木心画作在上海的首次展示。
展厅被装点成法式莫兰迪的三色,仿清水水泥的素色墙面环绕,开合成三个小型的“展厅中的展厅”。两位艺术家的艺术语录贴合在两侧墙面,呼应着视觉作品,让观众回味。米修说:“你不带着我就走了,我的生活”。木心说:“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展厅开头的引题语定调了展览里的诗意氛围。展览呈现了两位艺术家诗画践行的人生,不仅展出50余件画作,还展示各自的诗集,通过文学与绘画两个维度,带领观众遨游他们的心灵世界。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的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和中国翻译家、文学史家董强是本次展览的两位主策展人,他俩在赵无极展览上相识,了解到米修与中国的亲密关系,以及中国文人木心对法国艺术的向往。
亨利·米修既是诗人,也是一位现代主义画家,他与中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作盛年的他曾先后到过中国、日本、印度,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人察觉出他对中国文字文化的借鉴。他的成名源于《野蛮人在亚洲》,大量地引用了中国古典作品,第一次将白人放在“野蛮人”角度来仰视东方美学,足见对中国书法、水墨画、汉语和东方哲学的痴迷。亨利·米修还与画家赵无极相交甚密,曾为他晚年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的个展撰写画评。本次展览中,能看到他创作的一些涂鸦符号与中国汉字的相像,在米修的表达中每一个字都像诗,同时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人在律动时形体的变化。
木心是文学家,也是一名全能的艺术家。木心的传世作品有限,但内涵丰富,他传承着中华传统绘画又有所远离。木心向往整个欧罗巴文化,在诗中徜徉巴黎,后赴美国留学,但一生却没能访问心向往之的巴黎。
“现在他俩的画出现在同一展厅。照中国的说法,这是缘分——在中法两国之间,在巴黎与上海之间,在木心与米修之间,在诗与画之间。甚至,今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也无法阻止这缘分的实现。”展览的另一篇前言里写道。展览所展示的木心与米修之间的相交,实则也是横跨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深切的情感与交流诉求可以跨越地域,不为他事所阻隔。
展览今起至10月11日在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于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至乌镇木心美术馆。 本报记者 乐梦融通讯员 胡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