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薛理勇
南京路和外滩“牵手”了,吸引大批市民游览观光,南京东路江西路转角的“慈昌里”成了许多游客的打卡地。
上个月,上海在修缮南京东路江西路转角“慈昌里”街面房子(即南京东路150-172号和江西中路298-314号)的原“星火日夜商店”老房子时,在拆除底层檐下的粉刷后,露出了China Realty Co.Ltd.的英文字,这是旧上海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的店招。不久,在“慈昌里”沿街相同的位置,又露出其他英文店招。此事引起上海市民极大兴趣。
上海人大多知道,英籍犹太人哈同是旧上海“房地产大王”,有统计,南京路沿线约三分之一地皮是他的。当时,房地产商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房子,提供租赁,收取房租以营利。而当时上海流行一种称为“租地造屋”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就是土地业主(甲方)将土地中长期出租给他人(乙方),由乙方投资建设房子,合同期一般在20至30年,在合同有效期内,房子由乙方使用或支配使用房子;合同期结束,乙方无条件将土地连同上面的房子归还给甲方。一般情况下,甲方希望乙方按高标准建造房子,而乙方则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只要在合同期内确保房子不倒就万事大吉。于是,在房子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随处可见。
“慈昌里”房子由哈同于1904年左右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资建造,提供租赁。当时的上海远不如今天繁华,南京路沿街大部分就是这种两层楼房,底层用做商铺,楼层作为写字间(以前上海人对办公室的称谓),也可以作为仓库或住宅。美商中国营业公司是较早租赁“慈昌里”开业的一家。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城市人口以每年增加10万的速度上升,南京路日益繁华,尤其是1917年后,华侨资本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大型百货公司先后开张,南京路成为著名的商业街,引领南京路沿线的规模性改造和建设。哈同希望有人来“租地造屋”,拆除重建“慈昌里”,可能是价钱谈不拢,没有人接盘,于是,哈同洋行只能自己在旧房子上加层改建,以提高建筑面积和提升房子的品质,增加租金收入。
“慈昌里”房子加层改建于1922年,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品质有所上升,租金也上升了。不久,上海著名的美商中美图书公司、英商伊文思图书公司等文化用品商店入驻此地。建国后,这些外国商行撤离上海,但是,在我的记忆中,这里依然是南京路文化用品商店最集中的街区。
近来,南京路发现100年前的外国商行店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有人说,这是历史留下来的遗迹,希望保留;有人说,这是有“殖民色彩”的遗迹,建议铲除。而对今后铺面的使用人来讲,自己新店开张,而门口放的是当年“老外”的招牌,感觉怪怪的。
如今,业主或设计师在店招外面另外做一个“套”,“套”的外面可以做新店的招牌,市民伸伸头,也可以看到“遗迹”,各得其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