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以外交名义  美国攫取信号情报“不择手段”
第17版:军界瞭望 2020-09-21

以外交名义 美国攫取信号情报“不择手段”

美国多个驻外使领馆楼顶都有“白盒子”

美国驻德大使馆顶部“白盒子”上的“无线电窗口”(黄箭头所指处)

美国驻德大使馆不远处就是德国国会大厦

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大楼

美国特殊情报搜集局使用的窃听天线

最近,美国诬陷别国驻美使馆是“间谍中心”,还抛出“清洁网络计划”,鼓吹西方国家只用自己厂商的5G设备(其实是美国设备),避免机密外泄。殊不知,美国自己才是真正的“窃密大户”,其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机构利用驻外使馆展开信号情报(SIGINT)侦察早已司空见惯,并为多国媒体揭穿,用德国《明镜》周刊的话说,“这是公开的秘密”。

落户使领馆是常态

在美国,信号情报被放在五大情报来源之首,地位高出人工情报、图像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开源情报,换言之,好莱坞电影里的特工都不如信号情报分析师吃香。美国国防部报告《信号情报战略(2012-2016)》明确提出,确保信号情报优势,“对维护美国安全利益有决定性帮助”。美国各部门每年累计有800亿美元的情报预算,信号情报占比也最高。

信号情报搜集中,监听截获电话、手机、卫星通信等日常通信内容最常见,是美国及时了解他国尤其对手国能力与意图的“捷径”。2007年,美国国安局牵头250多个单位共同编写的《信号情报任务战略规划(2008-2013)》中,就将“渗透获取伊朗、朝鲜、俄罗斯等重点目标国家领导、军队和安全部门核心保密通信信息和数据”作为六项迫切需求之一。

与侦察卫星、侦察机、侦察船等经典平台相比,固定的地面监听设施能规避地理距离、大气传播、地球磁场变化等影响,效果更好,不过要想在他国境内安插这样的“大耳朵”谈何容易,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外交使领馆。众所周知,美国驻外机构形同本国领土,享有外交豁免权,可为情报工作提供便利,况且这些机构多在建交国首都或重要城市,往往距外国要害部门仅数公里之遥,有的甚至近在咫尺。以美国驻柏林大使馆为例,它与德国“政治心脏”——联邦政府工作区就是邻居,距离德国总理官邸只有800米。2018年底,维基解密公布1.6万份美国驻外使领馆物资采购清单,多种无线电信号截收设备赫然在列。

前美国国安局雇员斯诺登曝光“特等舱项目”,显示近百座美国驻外使领馆安装有监听设备,国安局特工以外交官身份派驻当地,直接进行电话窃听和通信网络监测,覆盖范围不光是俄罗斯等对手国,还是日韩等盟国,连柬埔寨、吉布提这样的弹丸小国也概莫能外。无疑,这些外交机构才是真正的“间谍中心”。

神秘的“白盒子”

为使信号情报侦察高效化,美国国安局同中情局建立联合行动单位——特殊情报搜集局(SCS),其雇员都有外交官身份,依托驻外使领馆,就近攫取外国领导人通信内容。在这些使领馆房顶上,经常出现奇怪的顶棚——四周不见窗户,远看就是密不透风的白盒子,但据俄罗斯《技术与武器》等媒体披露,这个“方疙瘩”就是SCS刺探的“秘密武器”。

美国驻柏林大使馆曾传出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的风波,它的楼顶上就有硕大的“白盒子”,其西南角、西北角和东北角表面略有凹陷,颜色比别的地方浅,建筑材质也不同,实际是用玻璃纤维等不导电特殊材料制成的“无线电窗”。这类“窗户”可阻挡人们视线,掩盖情报人员的“勾当”,同时各类无线电信号却能轻松穿过而不会衰减,从而确保从城市各个角落发出的哪怕极为微弱的信号都会被“白盒子”接收。“窗户”后面隐藏着特殊的碟形或阵列监视天线,对包括GSM、GPRS、CDMA、3G、4G等制式在内的所有可用波长电话通信和互联网流量一律“来者不拒”,可以像“吸尘器”一样“尽收囊中”。

位于大使馆南翼的无窗顶层房间里,情报人员可利用分析处理仪把有用或可疑信号情报像“过筛子”一样滤出,并将其传至全球监视网络。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安全隔间情报设施”(SCIF)中进行,以防设备自身发出的信号泄漏而遭驻在国拦截。德国ARD电视台曾用直升机对美国大使馆进行热成像扫描,发现“白盒子”的温度明显高于建筑物其他区域,明显是大功率监听装置开机时升温所致,而且在德方就监听一事向美方交涉后,那里的热信号突然急剧下降。

早在1983年底,美国三分之一的驻外使馆中都有SCS成员出没,如今近百座美国使领馆都有“白盒子”。前以色列摩萨德局长丹尼·亚托姆公开说,“美国一直利用驻特拉维夫大使馆(现搬至耶路撒冷)‘白盒子’监听我们,根本不顾忌美以同盟关系”。美国《外交政策》承认,近十年来,SCS很多资源都集中于中东、南亚和东亚,在中东的美国使领馆几乎都“兼职”搞信号情报,对方圆100公里内的所有通信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听。

无所不用其极

搜集信号情报,关键要解决“截获”与“破译”。就破译而言,美国招募大批工程师、数学家、密码学家、语言学家和计算机技术专家。在“截获”方面,美国抛出“梯队”“棱镜”“主干道”“码头”“核子”“关键得分”“无边界线人”等计划,其中“梯队计划”可对全球90%的电话、电子邮件、传真、卫星信号等进行监听,每天截获信息高达30亿条。

至于窃取手段,美国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德国《明镜》周刊披露,为便于将窃听装置吸附于海底光缆,美军专门改造出“卡特”号核潜艇,国安局还强迫AT&T、威瑞森等电信运营商提供数据,利用名为“脏盒”的“伪基站”监听通话内容,查看手机短信。对于高难度对象,国安局甚至会采取“黑袋行动”,以秘密潜入方式安装窃听装置,在窃听对象的电脑中“植入”间谍软件或安插“后门漏洞”。中情局也有一些“黑科技”,例如通过名为“哭泣天使”的程序,将哪怕是关机的智能电视的麦克风变为窃听器。

这些“偷鸡摸狗”之举,已令很多国家大为反感,有的国家不得不“返璞归真”,把机密信息改用人力信使传递,会议记录也由电脑改为老式打字机。作为美国盟友的法德等国,干脆在政府开会时明令禁止将手机带入会场,甚至会播放音乐来掩盖会议中的发言。事实上,技术优势是美国维持“情报霸权”的基础,同时也是截获信号的主要“财路”,难怪当其在5G技术上被别国反超后“狗急跳墙”,一顿乱咬。

梁君 刘广勇 孙文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