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科创中心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 搭乘地铁,越来越“无障碍”
第2版:要闻 2020-10-08

科创中心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关键词;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现在规划纲要中,首次被进入了国家中长期规划。回眸“十三五”,上海围绕加快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战略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大科学设施建成运营,重点科学项目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科创中心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

原始创新有潜力

蛟龙入海、天宫探月、北斗在天、墨子和大飞机飞上九霄……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每一项背后都有上海科技的创新脚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第一次对上海提出“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工作要求。6年来,上海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抓住核心关键技术,围绕“卡脖子”“原创性”“跟跑、并跑、领跑”等关键词,潜心打磨原始创新力。

在张江,一整片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规模。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加快建设,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建设进展顺利,将与上海光源等多个光子大科学设施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国领先。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三大“上海方案”已加快落实。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建立市级应急科技攻关组,同步成立专家委员会,聚焦临床诊治、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药物和疫苗、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方向,调动科研院所、医院、高校、企业等,组织开展应急科技攻关,先后布局三批共19项应急攻关任务。同时,在药物和疫苗、防疫检测装备研发领域,上海牵头承担2项、参与5项国家科研攻关应急任务。

创新策源有能力

有人说,看一个企业或一座城市发展是否有潜力有前途,要看研发经费投入是否充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体现城市科创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2019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1524.55亿元,比2015年增长62.9%,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0%,实现了上海“十三五”规划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3.5%的目标。2018年至2019年,上海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两年站上4%的台阶。

伴随着研发投入强度升级,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加快汇聚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各类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21家。

与此同时,跨区域、国际化的创新网络也在上海基本构建。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十三五期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创新券在长三角地区“通用通兑”不断加快。上海与各国合作共建近百家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合作基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以及外国人才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上个月,“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沪成立中国工作组。

产业引领有实力

集成电路是国之重器,人工智能引领未来,生物医药关系民生福祉,三大重点领域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十三五”,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完成了制造装备、材料及零部件、核心芯片器件以及相关新工艺新方法的系统布局,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围绕基础理论、新型算法等前沿方向展开研究和布局,2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落户上海。上海生物医药也捷报频传,新一轮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九期一、尼拉帕利胶囊、可利霉素片、全景PET/CT、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等一批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上市,呈现井喷之势。

回望“十三五”,上海的科创答卷还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亮点。国家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全国率先启动建立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应用示范工程;国产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和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正在转化成具有引领性的产业硬实力。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