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来,去剧院里跳街舞 展演公园的话题 重温公园的记忆 以我歌声 唱你阔步
第8版:文体新闻 2020-10-08

展演公园的话题 重温公园的记忆

多伦现代美术馆里的摄影师联展新旧交融

摄影师联展部分作品

如今,你还会时不时地想到去逛逛家附近的公园吗?几十年前公园里随处可见捧书苦读的人,如今,那些人在何处?正在多伦现代美术馆里进行的以公园为主题的摄影师联展——“公·园”近日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几十年前公共空间的回忆,有人在影像中看到了当下种种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的行为。

展览特邀btr、蔡东东、弗搭界小组、甘莹莹、顾铮、郭盈光、陆元敏、鸟头小组、徐杰、许海峰、薛宝其等参与,意在呈现艺术家所看到和讲述的关于“园”的故事,进而延伸至“园”及其背后的城市的“公”的话题。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史论与评论家顾铮认为,展览名“公·园”之间辅以一点,为“公园”赋予更多的含义——强调了公共性,也是城市自然生长形成的必然需求。

今年87岁的薛宝其声如洪钟,是此次参展的15位摄影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摄影生涯跨度接近五十年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挂着相机在家附近的复兴公园拍摄多年,完成了“读书热”“夕阳赞”“独生子女”三个系列。近40年后回望这些作品,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近乎狂热,当然,也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向往。按照薛宝其自己的阐述,读书热的兴起代表着在80年代中国准备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刻,个人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国家的发展前景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确定性。这是读书热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是他历时七年耗费大量胶片对这一现象进行长期记录的根本原因。

80后艺术家郭盈光的作品《顺从的幸福》结合了录像、装置、艺术家书的形式,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成为她录像中的主要场所,那一个个前来为自己的子女寻找幸福的老人在镜头前毫不遮掩的急迫却又挑剔的神情与口吻令人印象深刻。殷漪的作品《为了告别的聚会》位于美术馆的一楼,从三楼往下看,一张中国传统的“圆台面”成为被赋予更多衍生情感的声音装置作品,作品以15个放在聚餐式“圆台面”玻璃罩中、收录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中歌唱声音的扬声器,配合每半小时发生的小号演奏。小号演奏的曲调都是为了这个展览而特别制作的。这件作品源自殷漪对于鲁迅公园每周末自发形成的百余人的合唱团的疑问:这么多退休老人何以会在每个周末聚集在公园唱响属于他们时代的歌?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使用这种方式发声?又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在公园?他们之所以来到公园,又与他们的居住状况、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相关。

正如策展人施瀚涛所言,“公园是都市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常又充当都市生活的仪式之地。”只是,时间一往无前,公园池水依旧如昨,人群却无法再回到从前。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