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一支冠军队的练就 广告 从农民到舞龙达人
第10版:文体汇/跨界 2020-10-10

从农民到舞龙达人

——三林舞龙队创始人陆大杰的故事

陆大杰近影

在柬埔寨表演

三林舞龙队名气响

施瓦辛格学舞龙

在三林塘老街附近有一个古戏台,整个戏台被一个巨大的龙头占得满满登登。古戏台一侧,就是铺着青石路面的舞龙会馆。四周墙上挂着三林舞龙的“高光时刻”——有施瓦辛格学舞龙的画面,有成龙持龙珠的场景,还有舞龙队舞到柬埔寨吴哥窟、新加坡等海外表演的热闹景象……凭一路努力,历经三四十年把三林舞龙推向国际舞台,自身也从农民成为舞龙国际裁判——陆大杰把对家乡和土地的热爱,转化成对传统文化的寻根,在不断的竞技中带着团队一起登顶。

文体两块牌子

浦东三林镇200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舞龙)”;2004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中国龙狮运动之乡”。2011年三林舞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过七旬的陆大杰对会馆能同时拥有文体两个部门授予的两块牌子而颇为自豪。

“我们海派舞龙,胜在海纳百川”,陆大杰分析道,“我们在传承了圆、顺、活的传统基础上,还吸收了国内外兄弟省市的技艺。”圆,指的是龙在舞动中保持的身形始终要圆润;顺,是指舞动顺畅;活,则为生龙活虎状。与此同时,“三林舞龙的特色还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伐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杂技的翻滚腾挪。”

能在舞龙中融合舞蹈、戏曲、武术和杂技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陆大杰的生活历程密不可分。1965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之初,他的始发点是农民。1968年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就是在田间和打谷场宣传表演”,因而他于1980年有机会进入当时的上海县(现在的闵行区)文艺骨干培训班,专攻音乐舞蹈。1986年,国家文化部推进一个重大文化项目——编撰《中国民间民俗(舞蹈)集成》,这是一项既需要深入排摸又需要文字功底的工作。他担任了这套集成的编辑之一,由此进入民俗民间舞领域,进而去舞蹈学校职工中专班学习了2年。这一下又为他进阶打下了基础,随后他与舞校老师一起上了大专班、上戏戏曲导演短训班。1993年,他参加了东亚运动会的导演组。随后,就留在三林,“专心搞舞龙”。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依据《全民健身纲要》,把民间艺术里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活动开发成比赛项目时,陆大杰的一切所学刚好派上了大用场!

规则一遍通过

国家体育总局把交谊舞、广场舞、风筝、龙舟、舞龙等等相继开发成竞技比赛项目的关键是——如何把文化里的“形神意蕴”转换成“可量化的分数”。陆大杰回忆道,当时为了做到合理量化,国家体育总局邀请各地代表赴鼓浪屿研讨如何制定舞龙的赛事规则。他作为上海代表前去。给舞龙打分数,需要跨界经验。结果,“讨论了3天都没找到边。”当时一位央媒记者采访了陆大杰之后,提出建议——要不先暂停,我们听听上海代表的意见?

陆大杰写了规则的初稿——艺术表现分占50%,重在“形美”,龙体表演中的速度、力度、幅度以及团队配合等都是其中要素;编排是否独特,音乐节奏踩点是否准确以及服装道具制作色调是否统一占据30%;难度则占20%,一套编排里要有20个难度动作——这一点规则有些类似跳水、体操等项目。总之,是锻炼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重呈现。他笑着回忆,“说是初稿,其实就是一遍过!”

1997年起,舞龙舞出了国门。此前,陆大杰又作为中国代表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国际舞龙大赛的规则研讨。“我当时也就是文化馆的一个工作人员,却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盛事,还是颇为自豪的。当时有一个念头最强烈——舞龙起源于中国,如果用国外规则来评判,那是对不起父老乡亲的。”所以,他斟字酌句,“力争一条条过”。最后进行了持续三天三夜的辩论,“我脑子里全都是当年编撰民间民俗舞蹈集成时,老师跟我说过的一字一句。”最终,《国际舞龙竞赛规则》起草人的职责,又落到他头上,他又成为研讨组组长。自然,为他今后在每四年一届、至今举行6届的世界龙狮锦标赛中,担任四届总裁判长、两届副总裁判长奠定了基础。他还在三林主办过多次国际舞龙培训活动。

在海内外交流演出时,与舞龙同台的明星几乎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明星。与成龙合作次数最多,首次是在长城上舞龙,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龙耀浦江”在上海举行,成龙持龙珠登场,这颗龙头至今还保存在古戏台的舞台上。在山东曲阜祭孔时,费翔唱《龙的传人》,围绕着他的就是三林舞龙队。“小哥”费玉清有一次与他们同台时还嗔怪道:“你们的烟火龙,把我的风头也抢掉了哦!”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