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默默的见证(版画) “登楼阿爷” 为了不该忘却的记忆 百花亭前 遥念卢元先生 水街
第17版:夜光杯 2020-10-26

“登楼阿爷”

吕庆

掐指一算,从沪东下只角搬进临近浦东滨江的电梯房已近三十年。记得入住新房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正是重阳节,那天,当时年逾七旬的岳父一早赶到我家,二话不说,拉着我乘电梯下到楼下,逼着我跟他一起沿着水泥楼梯逐级跑回十楼。我以为他是带我去熟悉楼道的情况,指点我如何应对万一发生的突发事件。谁知,等我吭哧吭哧跑进屋里,他从桌上拿起一块重阳糕咬了一大口,又把另一块往我嘴里送。边吃边说:“今天是重阳节,登高吃糕,健康长寿快乐到老!”

以后的日子,他差不多每周都会从大杨浦骑自行车摆渡过江到我家来。起初,家人以为他惦念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外孙,可没过多久,就发觉不全是这原因。因为,从邻居口中得知,有时白天我儿子去上学了,咱夫妻俩在单位上班,也有人常看到老人的身影。邻居也说,他上楼从不乘电梯,徒步一口气跑上十楼,站在我家楼道朝东的窗口,凝视着不远处的杨浦大桥,喘过几口粗气后,转身搭乘电梯下到地面,再徒步爬上十楼……开始大家不知道他姓啥名谁、是哪家的老人,但很快,这位面熟又陌生的“登高阿爷”誉满大楼上下,我也顺理成章成了“名人之后”。妻子怪他有福不享,专找罪受。他笑着抹一把额头的汗,振振有词地说:“别以为乘电梯上上下下才是‘享受’,人上了年纪还能用自己的双脚登高望远才算真福气呢!”说着,用手在桌上点着节奏,得意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沿着韵脚接着念诵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见有了知己,他快活得像个小囡。我心里慨叹,原来我这位“泰山大人”是在把高楼当“山”爬,享受登高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啊!

后来有一段日子,我们接他来家小住。常常吃罢晚饭,一转身人不见了。原来他拉着我那才念高一的儿子“饭后散散步,活到九十九”,爬上位于二十五层的屋顶花园遥望东方明珠电视塔去啦。那时候,沿浦东大道到陆家嘴还少有高楼大厦,东方明珠塔鹤立鸡群、清晰可见。这上海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始终高高耸立在他心头。

有次上海旅游节期间,友人送了他一张东方明珠半价门票,他灵机一动,悄悄做起了准备:先是到处转悠,买了一双白色回力球鞋;又打出亲情牌,轻松地得到外孙“赞助”的一条裤管镶白条的蓝色运动裤。见他如此打扮,我太太劝他别想吃“天鹅肉”,我却心有灵犀一点通,给了他会心一笑。

其实,他早就参观过东方明珠塔,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这次要一身“戎装”出征,缘于他从电视里收看“东方明珠元旦登高健康跑”的新闻时,年轻人敢于攀登、一登到顶的精神撩得他心里痒痒的,总想也用双脚登上塔顶试试。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里,我张着嘴,将两手的虎口合成大球收放了两三次,意思问他:登过几个“球”啦?他哈哈大笑,摇摇头,两虎口合成一个“乒乓球”样,无奈地说:“零!”

原来,东方明珠塔平时是禁止游客进行登高活动的,他因此一个“球”都没登成。但他突发奇想,参观结束后,顺着东方明珠的塔基台阶,分别从几个方向上上下下“登”了几回,也算圆了“登高阿爷”的梦想吧。

十日谈

登高

责编:龚建星

不到长城非好汉,对腿脚不便之人,却是挑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