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沈敏岚 朱晓昆 手 绘/邵晓艳 文 案/任湘怡 郜 阳 编 辑/任湘怡 视 觉/窦云阳
器官可以移植、生了病原来是身体内某个基因片段出了问题……如今人类的医学,恐怕会让千年前的先人惊叹敬佩。每一项对自身的认识,都是无数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摸索的结果。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应对“疫魔”,从发现分离病毒到研发疫苗,科学家们抗疫的历程充满无畏牺牲和勇敢探索。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明天开幕。参会的“最强大脑”中,有不少默默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他们的名字,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获得的奖项、撰写的论文,我们可能不熟悉,但是他们探索的治疗方法,却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些研究,如穹宇中的闪烁群星。星光虽遥远,却照耀在你我身上。而这些星光,也指引着希望的方向——大多数让人心生恐惧的疾病,终将成为过去!
而这,也是大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成功的祝福!
哈维·阿尔特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 丙肝病毒
你听说过甲肝、乙肝,那么你听说过丙肝吗?2018年,全球大约有4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主要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丙肝不是甲肝或乙肝的升级版。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病毒。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把病毒性丙肝称为:“非甲非乙”肝炎。
科学家们从人类疾病的案例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病原微生物。正是阿尔特和本年度另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发现,现在丙型肝炎已经被定义成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
1976年,豪森提出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宫颈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HPV是一种小型的DNA病毒,它是宫颈癌的元凶。
2006年,宫颈癌疫苗问世。这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也成了唯一可以接种疫苗预防的癌症。
迈克尔·杨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 生物钟
你知道吗,我们人体内也有一个钟。它节制着生物运行的周期和规律。
18世纪,法国科学家发现,即使没有日光,含羞草依旧会白天张开叶子,晚上关闭。
包括迈克尔·杨在内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果蝇细胞某些基因片段会在24小时的周期内,呈现不同的浓度并循环往复。
对我们来说,生物钟调控着一些关键机能。例如,到了夜晚,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然入睡;但在白天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又让人以饱满的精神去工作。
巴里·马歇尔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里有胃酸,又没有太多氧气,竟然还有微生物?这就是幽门螺杆菌——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马歇尔和同年获得诺奖的罗宾·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在引起诸多消化性溃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还记得“分餐制”、使用公筷吗?这么做就能明显降低幽门螺杆菌等的传播!
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
(2014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
患有帕金森病(PD)的人,可能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这种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会引起大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
本纳比团队开发了一种技术,将电极直接植入帕金森患者的大脑,用高频电刺激消除如震颤、僵硬等疾病的运动症状。这种干预有显著疗效,还能减少基于药物的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谢晓亮
(2015年阿尔巴尼医学奖)
关键词MALBAC技术
只要一个细胞,就可以对全部的基因组进行测序。2012年,谢晓亮团队开发了MALBAC技术。如今,MALBAC技术已产业化应用于遗传病的孕前精准防控等领域。
2014年,世界首例用MALBAC技术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1000例不携带父母缺陷基因的健康的“MALBAC宝宝”出生在中国,为那些家庭带来了幸福。
路易斯·伊格纳罗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诺贝尔在百年前制造安全炸药时,硝酸甘油是主要原料之一。而这种化合物,还可以作为心绞痛的缓解药物。
伊格纳罗研究发现,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的秘密,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一氧化氮。这种物质就像信使,可以调节血压与血液的流通。一种污染环境的气体,竟然能对人体器官行使发挥重要的功能;一种制作炸药的物质同时也是救命的药,这不能不说世界真奇妙。
吉罗·麦森伯克
(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
关键词 光遗传学
一束光可以控制大脑?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让神经细胞拥有对光产生反应的蛋白质。
在果蝇实验中,麦森伯克利用光遗传学激活了果蝇的求偶反应,用这项技术,他还能让无头苍蝇飞起来。
光遗传学使得这样的一场“对话”成为可能:亮起灯光,细胞就会做出回应。未来,利用这项技术,科学家们或许还能治疗失眠症、阿尔茨海默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