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上午揭牌 新版《全球125个科学问题》明年发布 滴水湖畔  顶尖科学家有了“家” 科学家“天团”最关心啥?
第8版:专版 2020-10-30

科学家“天团”最关心啥?

罗杰·科恩伯格认为基础研究可能是人类未来难题的唯一解决途径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一个月前,英国《自然》杂志增刊

《2020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展示2019年位居全球前列的科研城市,北京、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上海分列全球前五位。根据调整后的“自然指数”,上海从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体现了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今天,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科学家“天团”们最关心的关键词之一,正是基础科研。

支持年轻人潜心钻研

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发力才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这也是前两届论坛期间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语。它事关“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上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只有基础研究做得更加坚实,创新才有更多动力和活力。连续三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都带给上海一份“厚礼”,就是对基础科研无以复加的重视和不遗余力的推广,期待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追随。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导会议——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昨天下午举行。来自国内外11所知名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共论科技发展与大学使命。与会“掌门人”普遍认为,应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年轻人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三大使命——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与牛津大学的使命非常契合。”牛津大学校长路易丝·理查森表示,“在基础科学方面,牛津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过度关注科学成果的实用性。”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表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往往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大学鼓励研究者以兴趣导向来研究,但是,当下更提倡一种平衡——既需要兴趣导向又要满足社会需求。她还认为,要成为技术的引领者,就必须关注基础研究,因为今天的基础研究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应用研究。

解决难题的唯一途径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抵达上海现场参加论坛。回顾前两届论坛,科恩伯格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所有与会科学家都致力于推广基础科学。人类未来将面临很多难题,基础研究可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令人振奋的是,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上,基础研究正越来越得到重视,正与顶尖科学家们的期待不谋而合。科研科

创浪潮中,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加快涌现:诞生国际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上海成为全球六个首发城市之一;《自然》杂志2019年度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两篇入选的中国论文均出自上海……

那究竟什么是基础科研?罗杰·科恩伯格用一个案例,阐述了这个论坛高频词背后真正的意义:“如果要问:上世纪以来,医学最重大的进步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抗生素、X光、基因工程等等。而在这些看似各自闪光的医学进步背后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诞生都源于科研求知过程中的偶然发现。”

这些与直觉相反的科研经验告诉大家,即使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某个医学难题,不一定直接对其展开研究,而是追求对于自然的好奇,解决办法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发现的本质,是无法被计划的,未知的探索和出乎意料的惊喜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不应该用特定目标去限定科学家们的“冒险历程”。

在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态度大师讲堂中,科恩伯格会进一步阐释基础科学和培养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用自身多年来的顶尖科研探索经验,为后来者带来最直接的启迪。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