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演校史情景剧,由学校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创作的《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为无声的历史添上了讲解的声音。图为“史穆”烈士墓前,史霄雯与穆汉祥两位烈士穿越时空对话师生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王陈乐微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7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已经在浦东展览馆做了三年的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她渐渐了解到,开发开放浦东是几代人的梦想。看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熟悉的展厅驻足,女孩激动又自豪。她说,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紧跟浦东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为建设新浦东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陈乐微道出的,是申城青年学子共同的心声,并正在校园内外变成现实。这两天,上海市教育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他们表示,要坚定信念,矢志创新,推动教育改革,推动育人方式转变,让创新和优质成为上海教育的关键词。
力求创新
汇聚一流青年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浦东“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是浦东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张江科技园、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总指挥吴旦说,从2016年开始筹备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就是对标国际一流研究所的一次全新探索,得到了来自中央和上海的大力支持。“在浦东这片热土上,各种史无前例的探索、创新举措纷纷落地,不断给人新的希望。”吴旦说,被这里创新的“高浓度”所吸引,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已汇聚大批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
“国家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建设办主任、李政道研究所书记赵昕表示,高校科技工作者将着力在世界顶尖人才集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探索等方面贡献智慧,从而使浦东成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丁琛表示,在重大科技攻关一线奋斗的共产党员,要坚定科研报国、勇攀高峰的信念,矢志为突破生命健康领域原始创新瓶颈、加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而拼搏奋斗;要为建设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标志性科学工程、引领生命科学范式变革、助力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复旦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并能参加合影,我非常激动!”上海市进才中学副校长李国君走出会场时,手里拿着两张写满笔记的A4纸。这位原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后在浦东实现了人民教师梦,并在五年前走上教育管理岗位。李国君表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浦东人对高品质基础教育的期待水涨船高。在未来的工作中,她将带领更多学生通过科学锻炼强健身体、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诸惠华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讲到心坎上。诸惠华说,如何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浦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浦东新区共组建成立20个学区、26个集团(联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到91.1%。当然,数量的增加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从而促进每一所成员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更好回应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冯恩洪是浦东基础教育发展的全程见证者。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由衷感慨,“30年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冯恩洪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这启发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未来办教育,着力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已为迈向2035年的中国教育描绘了一张蓝图,他期待浦东这个“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领先一步,为“改革开放再出发”交上一张全新的答卷。
融入课程
“五育并举”培养学生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校长卢起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这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评价,同时也道出了上海人独特的精神特质。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大境界、高学养、有特长”的高中学子,帮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件中,提炼出具有典型价值的案例,诠释“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使得“光荣与梦想”成为未来上海人独特的精神特质。
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说,上周五,全体教职工已经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大家一致认为,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强国梦。学校已推出“党员教师进课堂上思政”等项目,用院士校友扎根祖国大地的科技报国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爱社区的真挚情感;并将学校篮球教育、交响乐教育的特色,融入“五育并举”的要求,培育具有“青锋意识,模范追求”的时代新人,以教育自信,办自信的教育。
“刚上班时,我家住浦东,每天要换乘两辆车到学校上课,下班后,再飞奔到车站赶着回家,每天到家天已经完全黑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感叹,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如今,她娘家在浦东,婆家在浦西,却跑得更为勤快。吴蓉瑾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创新”。这不仅是对浦东而言,也时刻鞭策着教育工作者,用创新的思维为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上海市信息化建设标杆培育校,学校唯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落到实处。
徐汇中学党总支书记刘晓艳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把改革推向更深层次把开放提到更高水平的号角。这一年来中央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文件,也正是围绕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之主题。上周末,徐汇中学刚举行纪念建校170周年的活动,全体教师坚定决心,要把教育改革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保持兴趣、乐于探索、持续渐进、胸怀远志。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易蓉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