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其昌
“上海也有锅边糊卖了。”沉醉在手机信息中的儿子突然欢呼起来。“是吗,哪里有?”我闻声随应着。原来他在大众点评里看见松江泗泾镇开了一间福建早餐店,有锅边糊卖。
上世纪50年代,我曾去福州读中学,后来从部队退伍,又在福建工作一段时期,住在上海的儿女也跟着在福州一带旅游小住过。我们几个上海人都爱上了福州的多种早点,其中首推锅边糊。
“锅边糊”是普通话的叫法,福州本地叫“鼎边糊”,鼎就是铁锅。早上,在路边,摊主支起明火大铁锅,用壳做就的漏斗形的大汤瓢,舀满熬好的高汤倒在锅底,放入虾干、淡菜干、虾皮小海鲜先煮着。把经过水磨、很细幼的米粉浆沿着大铁锅边壁四周,兜一圈浇上去。米粉浆流在滚烫的锅壁结起一层粉皮。一会儿粉皮熟了,底汤小海鲜也慢慢入味了。铲子挥动,米粉皮碎成片片铲入底汤。再添点青菜叶、蒜叶,有了点绿色。最后淋上调味佳品虾油,这糊就煮成了。糊的好吃关键一是米粉皮像广东肠粉似的滑爽,胜过会黏牙的面片、面疙瘩;其次是高汤煮出小海鲜味,更有点睛的虾油,使鲜上加鲜。虾油又叫鱼露,是以小鱼小虾腌渍发酵渗出的琥珀色原液,咸鲜得很。福州菜肴一般不用味精、菜油,而喜用虾油调味。
一锅锅边糊煮好可分盛十几大碗,食客在摊边等候,鲜美爽口,又热呼呼的,天冷时,吃了一碗,还想吃下一碗。后来,摊位没有了,锅边糊在店馆厨房里煮好,倒进木桶再拿到店面分卖给食客,米粉皮有点糊欠爽口了,菜叶儿黄了,味道也逊色多了。可是我的儿女吃到这种店堂里的锅边糊,还是被美味特色征服,念念不忘。
要做正宗的锅边糊,要备有大铁锅,要磨好细幼浆粉,要有海洋味的高汤,很难推广普及。这次据说松江泗泾聚集了较多的福建来沪打工的,应景也开了间福建早餐店。我和儿女们难挡对它的怀念和盼望,择日定当前去一品。
除了锅边糊,还有几种米粉油炸的福州特色早点小吃,也令我们上海人难以忘怀。
与上海路边小吃油墩子差不多,先前早晨福州马路边也常可见煤炉上支起油锅的小摊,另一边还有一桶流得较粗的米浆粉和配料。摊主在铁圆勺里垫底一层米粉浆,再抓四五只新鲜生海蛎肉放在粉浆中间,再盖上粉浆。讲究的盖浆时,在圆粉下沿拖出两只脚。铁勺入油锅,不一会米粉饼就浮上油面,经过翻身,饼的两面都煎成金黄,熟了捞出。这种油饼,福州叫“蛎饼”。用海蛎做小吃的,福建闽南还有蚵仔煎,都有特别的海洋味,但福州的蛎饼油炸粗粒米粉更有咬劲。
如果米粉浆里拌入小葱或韭菜碎末,把混入点点绿色的白粉浆沿铁勺边撒上一圆圈,再在米粉圈上放两只小虾,入油锅炸成圆圈小饼,黄里渗出绿点,还缀两只红虾,更是色香诱人。福州人叫它“虾酥”。
与上海人过去油条是配泡饭的佳配一样,这两种油炸小圆米饼,也是福州人早晨配白粥的常用佳点。
福州还有一种早点小吃,外形好似上海的粢饭糕,黄黄的油炸块头,不过是直角三角形的,比粢饭糕厚实。糕体里面软糯,吃口如广东的萝卜糕,却没有甜味,略咸鲜。这是荆头糕,当地人叫“窝粿”。用福建特产大粉芋头,加工成丝,拌入米粉浆里蒸熟,再改刀三角形油炸成。价廉物美,容易果腹,深受大众喜爱。
福建的沙县小吃店,上海市区处处可见,可惜只有馄饨有特色。福州的早点小吃,什么时候也能在市区吃到呢?一定会受到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