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锋在中国大戏院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扫码看70后代表带你了解 90岁中国大戏院
一场《威尼斯商人》火爆到什么程度?牛庄路704号,中国大剧院门口,拖着拉杠箱的小姑娘排长队候场,她们都是打“飞的”来看戏的!
看到这场面,黄浦区人大代表、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夏锋乐了。这位70后只要一走进中国大戏院,就两个字:开心!中国大戏院,未来如何内外兼修擦亮上海文化品牌?两年来,这一直是他的“关注核心”。
迄今,我国仅存两座以“中国”命名的历史性老剧场。一座在天津,建于1934年,86岁;另一座,在上海,建于1930年,90岁,也就是这座中国大戏院。曾经,中国大戏院是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众多京剧名家名角都在这里登台献艺,留下一段段戏史佳话,积淀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和城市记忆。
2018年,中国大戏院历经6年改造后归来。尖塔、穹顶大莲花、3层观众厅……修旧如旧的老建筑增添了不少时尚元素。最为美轮美奂的,当属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错落有致的2层共32瓣花瓣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在灯光烘托下,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古典又时尚。
据介绍,中国大戏院的目标是:成为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新人新作的集聚地、创新戏剧的孵化地,最终形成既有剧场演出又有作品出品的特色剧场,在演艺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目标能否实现?夏锋说,中国大戏院聘请国家话剧院首席导演田沁鑫为艺术总监,通过其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号召力,整合大光明集团黄浦剧场和大光明演艺经纪公司自身资源,逐步成为田沁鑫导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夏锋还在代表建议中分析:环人民广场区域剧场资源丰富,现有专业剧场22家,经授牌“演艺新空间” 35家,剧场群功能更新也在不断推进。同时,环人民广场区域演艺基础深厚,市场活力充沛。2019年举办演出27742场,其中,中国首演、亚洲首演、全球首演剧目总计达80部;度身定制的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海国际喜剧节三大节展,加强了各剧场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大戏院的发展提供契机。
更重要的是,上海打造“四个品牌”,就是中国大戏院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天时、地利、人和。“‘十四五’期间,一定会有更多人打‘飞的’来上海看戏!”夏锋笑道。
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