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景致(插画) 三言两语 九零后读晚报 后装修时代 书中听乐 瓠子清甜系乡愁
第15版:夜光杯 2020-11-23

九零后读晚报

丁明玮

我读新民晚报有些年头了。长辈问具体多少年,答26年。再问今年几岁,答26岁。哦,长者大悟,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从小读报啊。

当然,幼时的我看不懂报纸,是爸爸经常念晚报上的消息给我听。那时住在天钥桥路的弄堂里,爸爸每天下班手上捎带一份晚报,入屋坐下,先快速浏览,然后吃饭;餐毕,展开报纸,再细细品读。凡遇到文史知识类的文章,他会在一本黑色硬面抄中记下一条条,日积月累,也颇有了些明人张岱《夜航船》的面目。有时,他会剪下有意思的文章,压在写字桌的玻璃板下。“新民夜(晚)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困觉”,这是我童年的晚报记忆。

由于旧区改造,这些剪报连着桌子一起,搬迁进新居。我也步入小学,在做作业时,常能瞥见玻璃板下琳琅满目的文章,识字虽不多,但朦朦胧胧感觉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短。后来我了解到,这是新闻界前辈赵超构先生为新民晚报确立的“短些、短些、再短些”的办报风格。新闻短,评论精,要素全,是新民晚报厚重的底色。

年级一年年攀升,我开始独立看报了。若时间充裕,精读细读;若时间紧张,信手翻翻。每日一份,每有所得。我也学父亲的模样,在硬面抄上做些摘记。有些版面至今印象深刻,如米舒先生办的《读书乐》周刊,每期都有纵横填字游戏,我趟趟做得不亦乐乎。最初的几年,填不出的空缺很多,等到高年级,知识积累得愈加丰富,我常常可以一口气完成整张纵横表,还与同班同学比赛谁答得快呢。在还没有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时代,晚报带给我们多少乐趣啊!

记忆中,进入大学最初的两年,新民晚报还曾发行过大学版,直送寝室楼下,我也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待到暑假,我看到晚报夏令热线要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赶紧投去简历,很幸运地被录用了。因为参与夏令热线的缘故,这一年的夏天显得特别长且充实。带教我的张欣平老师说,他做夏令热线20年。我感慨,一个人一辈子若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就是功德圆满。这段实习经历使我看见了坚持的力量,以及以民为本的信念。

作为一名90后,回望这些年来晚报点点滴滴灌溉我成长的养分,如雍和的镜头教会我如何观察上海这座城市,郑辛遥的漫画令我捧腹之余感悟人生的智慧,安谅的小说传递与我为人处世之道,还有一直坚守在某个新闻条线上的记者们所作的篇篇报道,它们都为我的人生涂抹上一层底色。我喜欢读它。

新民晚报已过90岁,也早已从纸质发展到融媒体,但我想任时空斗转星移,不变的仍是优质的内容。90后,正年轻。这样一份注重优质内容、强调视觉美感、讲究版面语言的报纸,我还会一直读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