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姚丽萍)2019年以来,住建部每季度对全国4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终保持第一。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听取本市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
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信息显示,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250吨/日上升到26095吨/日,今年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预计2021年底,全市干、湿垃圾处理总能力有望超3.8万吨/日;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四分类”垃圾实现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减少。
此外,本市推行“管理+科技”,分类实效明显提高。为优化投放环境,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破袋要引导、撤桶要鼓励”的原则,配置投放点“除臭、破袋、洗手”三件套设备,加装智能监控装置,落实全程分类品质智能监管。今年1-10月“四分类”垃圾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5948吨/日,增长47%,有害垃圾分出量2.6吨/日,增加3.3倍;湿垃圾分出量9318吨/日,增长25%;干垃圾处置量14173吨/日,下降20%,达到本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目标。
未来,上海将着力完善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巩固分类实效、注重短板治理、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治力”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监控在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等场景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科技管理,实现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着力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可回收物体系;积极协调可回收物循环利用项目进入本市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市域内外可回收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
■促进源头减量破题见效继续落实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游业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等措施,调整完善限制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录;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行湿垃圾就地处理,完成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和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推进小型菜场湿垃圾对接有机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