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温馨家园,由我们共建共治共享
第9版:专版 2020-11-26

温馨家园,由我们共建共治共享

——宝山庙行镇社区治理风采剪影

庙行位于宝山区南部,紧邻新静安,全镇总面积5.96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小的镇。

近年来,庙行镇围绕“新时代,建设城市现代化的庙行”新目标,协调推进经济治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特别是镇党委、政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积极构建“3+N+X”三级公共空间体系,启动了“庙巷聚”公共空间、“庙厢居”共享客厅、活力楼组三级社区服务网点打造,稳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在党建引领下不断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守牢城市安全稳定底线,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宝山庙行镇共康五村112号楼如今成了庙行镇的一个标志性景观,这里建有一座由居民自筹自建的精致电梯,在社区居民中引起了不小轰动,也是庙行镇秉承“共建共治共享”思路实施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事例。

别小看加装电梯,镇里还为此专门建立了工作机制——镇层面,分管城建和社区的副镇长共同组织镇房管所、规保办、社区办、庙行市场所、司法所等部门成立工作小组,从政策解释、协调沟通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等方面给予支持;居民区层面,找好“带头人”、当好“老娘舅”,成立楼道加装电梯自治管理小组,同时做好征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加装电梯并不是建好就算,而是着重建立长效管理模式,落实电梯专业维保单位和维修专项资金,制定楼道电梯安全管理规约,并为电梯加上一份“养老”保险。截止目前,庙行镇加装电梯已完成竣工8台,正在施工4台,前期推进约10台。

自创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以来,庙行镇努力朝着“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的目标坚实迈进。

居民自治

社区10支队伍各具温暖使命

馨康苑小区里,1/3是庙行本地人,1/3是新上海人,还有1/3是其它各区迁入过来的上海人,居民背景多样,需求差异明显。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呢?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治理和服务,为小区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区居委书记王芬说,自2014年2月成立第一支“心系民助工队”以来,目前小区已经成立了总共10支队伍,坚持在社区内每周一至周日开展不同的菜单式为民服务项目,服务日渐完善,内容不断扩充丰富,做到一周服务“不重样”。

这10支队伍包括安全防范队、保健养生队、法律援助队、助学帮教队、电脑网络队、爱心编织队、文化娱乐队、安全保障队、欣馨阅读队和温馨助老队。

不论春夏秋冬,保健养生队的四位退休医生每周三上午总会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和血糖,她们还为小区的独居、高龄、大病老人上门服务,不定期地为小区居民开设健康讲座。

助老队的活动最温馨。每周二上午,队里的志愿者早早就来打扫房间,准备茶水。老人们来了,聚集在一起,聊聊天、读读报、看看书、打打牌,笑声琅琅、情意浓浓。90岁的邬爷爷不慎手臂烫伤,助老队队长黄慧兰天天上门照顾。

电脑网络队则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电脑专家姚金山身为副教授,完全没有架子,他多次举办普及性电脑讲座,帮助修理居民家中电脑,不仅免费,还奉送配件。

爱心编织队的特点是最温暖。一伙编织爱好者用灵巧的双手,娴熟的技术,一针一线编织着舒适的帽子、围巾、手套、背心等。在寒冬来临之际,为小区的高龄、大病、独居老人以及新疆边远地区的儿童送去了关爱和温暖。

最劳累的要数安全保障队了。他们干的是“苦力”的活儿,关注的是百家的事儿。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安装烟雾警报器,还为居民检查、维修水、电、煤等设施。

此外,小区还打造了“活力楼组”,把楼组自治作为撬动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支点,让党员、楼组长、志愿者骨干力量等起到纽带作用,唤醒社区自治活力。目前有8号楼“馨悦楼”和7号楼“书馨楼”。在楼道的创建过程中,居民们以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让楼组内原本不相识、不熟悉的居民走到了一起,大家共商楼组事务,在邻里文化的互动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精细管理

广泛听取居民意见 打造全新中心广场

九英里小区建成之初,在小区中心绿化带中,有一座蓝色玻璃外墙的“金字塔”形状建筑,因为坐落于小区中心位置,周围又绿化繁密、小桥流水,所以深受小区居民喜爱,大家都特别喜欢到这里来活动。

但是漂亮的玻璃外墙经不起风吹日晒,没过几年就开始碎裂、脱落,差点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后来也就渐渐没人再来了。缺少了活动场所的居民也时常会到居委、物业询问“金字塔”什么时候才能修好?有了宝山社区通以后,居民也通过社区通“议事厅”板块,在线上发布缺少文化娱乐场地的需求贴。但由于产权的归属问题,“金字塔”到底是修是建一直悬而未决。庙行镇领导和九英里“三驾马车”的负责人为此事多方奔走协调,都期盼“金字塔”能早日重开,弥补居民的遗憾。

终于,在大家连续多年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12月13日,“金字塔”重建工程启动。重建工程的公告经宝山社区通发布后,引起居民们反响强烈,点赞支持是多数,但也有部分居民觉得设计效果图不理想,心存疑虑。居委、物业得知居民的需求后,及时上门听取意见、建议,协调工程部门作出合理修改。

原先“金字塔”周边景观水池也因长期闲置、积水难除、蚊蝇孳生,而且不论是在清理的人力、物力方面还是夜晚居民散步安全性方面都存在问题,经过小区“三驾马车”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实施“金字塔”周边广场改造。

为打造全新的中心广场绿化环境,业委会在社区通“业委连线”板块发布《小区中心广场及绿化提升项目的征求意见公示》拟修建、提升小区中心广场约2000平方米的绿化,由社区业主大会公共收益列支约55万元。

新建成的活动中心宽敞、明亮,九英里居委在社区通上陆续发布了“名称征集”、“功能投票”、“内部布置”、“热场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公告。社区居民时常来看看绿化改建的过程,时时关心自己居住的社区发展。用居民的话来说,这个中心广场的变迁,其实记录着社区环境的变化,居民和朝夕相处的社区环境更亲密了,才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

人文关怀

新上海人融入社区大家庭

庙行镇社区治理尤其注重让每个居民都有用武之地,被需要的感觉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凝聚在一起。

年近不惑的高乃山是江苏盐城人,来到庙行镇已有近20年,在镇上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他租住在馨康苑小区也已有10几年。小区居民们大多认识他,他也从“小高”变成了“高师傅”。前不久的重阳服务活动中,毫不意外地又出现了他的身影,热心地为小区里的老人维修冰箱、遥控器、空调,都不在话下,而且分文不取。

在社区通左邻右舍板块,高乃山的名字“常驻”在便民服务的帖子里。10几年前,小区居委书记王芬在为他关于子女入学问题时了解到他有维修电器的特长,就热情邀请他参与一次便民服务。自此,热心的高乃山就成为了社区的“义务维修员”,还是小区安全保障队的一员。

“我们小区不仅环境好,邻居们也特别好,大家互相照应,让我很有归属感。”高乃山说道。

像这样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的新上海人还有很多,高云、穆允荣、刘景轩……他们用自己所长为社区居民服务,已完全融入了社区大家庭。

生态共生

河道消除黑臭,将打造2.9公里东茭泾沿岸步道景观

在宝山区庙行镇近6平方公里的镇域内,有15条纵横交错的河流。曾经绵延2.6万米长的清水绿岸河道,曾经也一度被黑臭污染。2017年起,庙行镇党委成立了河道整治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镇长及镇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一级河长,各村书记和村长担任二级河长,实现了区域内河长制的全覆盖,形成一套上下联动的指挥平台。同时明晰职责:出台6大项河长职责,要求河长摸清承包河道的基本情况,搞清河道污染的主要成因,弄清具体整治的有效对策。针对区域内不同河道,庙行镇划分管理单元,明确板块定位和长、短期目标,整合规划,一边补短板一边抓发展。

今年以来,庙行镇进一步做实“河长制”,推进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在2019年13个小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剩余15个小区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2020年年底完成雨污混接改造的三年行动计划,从源头上截断污水流入河道。

此外,在完成不稳定水体整治及消除劣五类河道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继续加强河道整治和河道日常养护与管理力度,严格实行“一河一策”及巡河要求,保证镇级河长每旬一次、村级河长每周一次的巡河频次,形成整治任务长效巩固、河道养护长效管理。

庙行镇在不断改善河道水质的同时,更不忘通过打造滨江生态景观提升庙行城市环境品质。作为宝山滨江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重点对蕰藻浜沿岸(庙行段)滨江步道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在提升原有防汛墙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休闲游憩功能、优化滨水景观建设、打造兼具人文与生态的滨水生活性岸线,大幅提升滨河沿线环境品质,助力宝山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区。同时,还将同步打造与静安区交接的2.9公里东茭泾沿岸步道景观,结合已有的驳岸绿化,增加贯通步道与休憩设施,创造自然绿色的水岸风貌,为两侧居住区提供滨水慢行体验。 (杨 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