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演唱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本周末走进上海大剧院观看原创歌剧《晨钟》的观众,将会与“陈独秀”和“李大钊”惊喜相遇。昨天来自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南陈北李”雕像首次离开“家门”,在剧场大堂里,等待与观众在歌剧中一起重温党的历史、重拾党员初心、重振民族精神(见上图)。
边演边磨
此番演出是《晨钟》入选上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后的首度亮相,也成为“艺起前行·全国优秀新创舞台剧目上海展演”的收官大戏。《晨钟》诞生四年多来,上海歌剧院与主创团队及各方专家一起,针对《晨钟》的剧本、音乐、舞台呈现等各个方面听取意见、展开探讨,通过音乐会版、舞台版、巡演版、讲演版等多个版本数十场的演出实践,不断总结、修改打磨。
今年1月,本剧作曲家许舒亚交出了一版重新创作后的《晨钟》,随后就飞去了巴黎过年。阴差阳错,许舒亚因疫情在法滞留了6个月,一直到8月才回国。这6个月,他潜心修改打磨,每天一起床就打开《晨钟》的视频开始播放,在电脑前一坐就是6小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给他打过一次国际长途,“一部歌剧首要的就是音乐,创作中有任何问题我们来协调”,这让许舒亚更加坚定了认真创作的信心,许舒亚感慨:“过程很艰辛,但《晨钟》值得我们去付出。”
传递信仰
在“南陈北李”雕像前,歌唱家于浩磊、陈朝宾分饰李大钊、陈独秀,演唱了剧中的精彩片段《她就叫中国共产党》,仿佛把现场观众带到了那个相约建党的雪夜。首次饰演李大钊的歌唱家韩蓬演唱了咏叹调《为了四万万同胞》,听得人热血沸腾,这是李大钊慷慨就义前的“绝响”。
“从《托斯卡》《图兰朵》开始,往往最引人入胜的咏叹调不是在最辉煌的大场面时刻唱响的,而是内心表达出来的。”这是许舒亚重新修改《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初衷,如何才能真正唱出李大钊牺牲之前的心声,体现出他崇高的精神,将全剧的情感推向直击内心的最高点,是本次音乐修改的重点之一。
导演熊源伟说道:“《晨钟》点燃了年轻人心中信仰的火焰,这部戏没有说教,因而有了说服力。”韩蓬说,此前已经在台下观看《晨钟》多次,这一版明显感觉到英雄式的人物里,多了很多柔情。“大钊先生不仅是精神领袖,也是一位有家室的普通人,歌剧很好地体现出了大喜大悲的张力。”
诗化历史
《晨钟》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喻为以生命唤醒民众、呼唤黎明的“晨钟”,通过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的有机融合,聚焦其崇高的革命信仰,“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初心使命。
熊源伟认为,艺术创作没有题材限制,主旋律也可以做出艺术精品,因此,他将写意与诗化的东方审美融入了剧中。《晨钟》七一演出时,他特意找到现场的年轻观众询问观看感受,让他意外的是,所有的年轻观众都觉得这部戏非常好,深受触动。
此番新上演的《晨钟》,还特别邀请多媒体设计丰江舟加入主创团队,对多媒体呈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上海上海”和“相约建党”等多段的多媒体投影将焕然一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主创亦调整了部分舞美、道具,在兼顾历史与当代审美的同时,为演员的舞台调度提供更大的便利。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