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年轻观众变身“青年演员” 以创新碰撞经典
第12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11-30

以创新碰撞经典

——从《贞观盛事》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说起

《贞观盛事》剧照

《捉放曹》拍摄现场

《贞观盛事》剧照

在刚刚落幕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京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共同出品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喜获“最佳戏曲片奖”。作为京剧电影工程项目第二批10部影片中唯一一部新编剧目,从舞台版到电影版,《贞观盛事》在创作时遇到了哪些难点?上影又是如何将京剧艺术融入电影之中的?戏曲电影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梳理改编 重点突出

毋庸讳言,体现中国传统写意审美观的京剧,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从舞台到银幕的成功迁移,改编并不容易。比如时长,舞台版《贞观盛事》有两个半小时多,电影版要压缩在120分钟左右,如何缩短时长,又不影响剧情?为此,主创团队在改编中将人物与情节明晰化,突出了重点。电影中,故事集中到魏征和李世民因长孙无忌的奢靡、强霸而产生的冲突上,舍弃了马球、骑马以及无关宏旨的歌舞场面等,根据电影观赏的心理节奏进行拍摄、剪辑,让观众获得舞台上所没有的满足感。

去年,首部8K全景声戏曲电影《捉放曹》由上影集团完成拍摄,目前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有别于大部分电影,《捉放曹》的角色很少。角色越少,人物展现在大银幕上更容易扁平化,冲突不够激烈,形象不够丰满,剧情缺乏反转。《捉放曹》的编剧在舞台版基础上作了梳理和调整,让整出戏从“公堂”开始详细叙述,完整地呈现“捉”与“放”的故事情节,使剧中主角陈宫和曹操两位人物的心理历程体现更加合理流畅。

技术赋能 康庄大道

闯过剧本关,摄制的考验同样不小。《贞观盛事》创作团队在拍摄中始终秉持戏曲电影的两个“最大限度”:一是最大限度地把握好戏曲精神的精华,这是本;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艺术的视听作用。尽管全片预算不高,但为了保证品质,上影搭出了5个360度立体的景。车墩1号棚1700平方米,3号棚1400平方米,同步启用,轮流拍摄,其置景的专业化程度及贴合的年代感,不亚于制作一部商业大片的精细。

《贞观盛事》采用3D现场全程实拍和全景声技术结合制作,对戏曲和电影的结合作了探索,赋予了经典剧目一次别样“重生”。具体来说,采用3D拍摄,就是用360度的电影镜头补充舞台观赏的盲点,让观众看到更多的表演细节;引进全套的声音制作系统,又让电影的声音效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影片主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电影里的中国戏曲京剧元素,不但没有被削弱,还有加强,充分展现了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美妙古典的东方戏曲艺术和现代先进的3D全景声影视技术密切结合,应该说是一条可行的康庄大道。”他认为,这种尝试不仅有利于推动和发扬戏曲艺术,也有利于让戏曲艺术走向世界。

戏曲电影 仍须努力

其实,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的每一个发展节点都离不开戏曲的参与,而戏曲得以广泛地记录、传播,也离不开电影这一先进艺术形式的助推。在上海,戏曲电影的因缘也早已扎下深根。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由上影摄制完成的越剧电影。1962年,由岑范执导,徐玉兰、王文娟主演,上影出品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更是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尽管两者有着超过60年的联姻,不过电影与戏曲有着各自独立而完整的评价体系,戏曲电影既不是“戏曲故事的电影”,也不是“电影形式的戏曲”,如何平衡好电影和戏曲之间艺术语言的冲突,是创作者必须应对的考题。

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今天拍摄戏曲电影,必须创造出新的电影视听亮点,来吸引中外观众特别是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使之看得见‘戏曲+电影’的美妙,从而让中国人留下眷恋国剧的文化乡愁,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喜爱京剧艺术。”他介绍说,上影的“十四五”新战略正瞄准内容创新和产业创新,将继续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经典戏曲剧目搬上银幕,展现电影与戏曲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走得更远。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