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人才公寓
在栖山农贸市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在浦东蓝高小区,18号楼是高层住宅楼,楼内配备了“微型消防站” 本版摄影 记者 王凯
北蔡镇博华路999弄绿川小区内,居民在锻炼
筑巢引凤
乡村民宅变身公寓
建议
目前,“安居难”已成为制约张江地区重点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棘手问题,能否通过乡村民宅的合理利用,规划推出一批“乡村人才公寓”,使其成为破解难点的重要路径。
建议人 唐海东
我是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张江镇是国家科创中心战略的重要承载地,随着科学城建设的持续升温,各类人才快速聚集。但科学城范围内各类租赁式住宅供给紧缺,人才公寓排队起码要2年,安居难已成为制约张江重点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棘手问题。单间房每月租金动辄数千元,而附近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房屋每套平均居住面积达200平方米,闲置的又多。“乡村人才公寓”切实可行。
调查
人才安居有了一站式保障
“前有小桥流水、家有美丽庭院,诗意中更能迸发灵感!”新丰村乡村人才公寓已迎来科学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单间月租金1500元,算上公司租房补贴,初踏职场的年轻人每月只需支付900元。通过优化空间设计、合理功能分割,首批乡村人才公寓1楼至2楼为16间平均13㎡独立房间和8间共用洗漱间,3楼为活动室、阅览室、共用厨房。庭院内还有洗衣房以及多个停车位,一棵百年榉树、一方休憩亭台,处处透着江南水乡的秀美。而一年多后的10幢“升级版”,更增添了雅致的餐厅咖啡厅、24小时自助超市,还有定点班车。
结合家门口的服务中心、美丽庭院、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等建设,张江镇为人才安居提供一站式保障。步行80米,是20分钟可达地铁2号线、16号线和长泰广场商圈的公交站点;步行100米,便可漫步在“新丰绿地”122亩的天然氧吧中;步行200米是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办事、活动、娱乐、健康服务一步到位;步行800米,是占地51亩、可供闲暇时采摘的蔬菜大棚。在新丰村,10元自助早餐可以吃饱也能吃好,还有乡村土鸡汤吊着“张江男”“张江女”的味蕾……
而对将房子出租的农民来说,与镇属公司签订15年长期租赁合同,按200㎡左右建筑面积房屋计算,每年增加约7.5万元租金收入。同时,合同也约定,租金今后可根据市场价格逐步增长。明年5月,张江镇新丰村及其周边区域还将打造980亩市级开放林带示范点,实现科学城的诗意栖居。
回应
张江镇党委、镇政府
连通城乡引才更要留才
如何让企业在引进人才后还能留住人才?这已经成为了张江科学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由国资主导的人才公寓和市场形成的租赁住房,有没有可能走出第三条路来?
对此,张江镇党委、镇政府表示,在面对面了解实际需求后,他们找准了人才安居的痛点和乡村治理的堵点,正探索通过镇属全资企业集中租赁农民闲置住房,高标准打造乡村人才公寓的“样板房”。“乡村人才公寓,看似是一栋房,实则是一座桥,桥的两端连着城市与农村。”在张江镇镇长王庆看来,乡村人才公寓打通了城乡之间的发展道路,是值得复制推广的。对企业来说,人才安居有了新突破口;对农村来说,人才为农村带来年轻血液,进一步激发农村的活力;对村民来说,实现了规范化的稳步增收,免去无序出租的安全隐患。
硬件上,乡村人才公寓建立智能化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管家APP、密码门锁、电子围栏等设施打造安全智能居住;环境上,保留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改造设有共享客厅、无人超市、爱心菜地、停车场等设施,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互动上,将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到“家门口”服务中心,为年轻人参与公共活动和乡村治理提供平台,增强认同感,提高凝聚力,将乡村人才公寓社区打造成为既能安居乐业又能诗意栖居的“家”。
本报记者 王军
垃圾分类
集贸市场上新神器
建议
浦东新区不少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没有按规定设置垃圾箱房、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如不及时有效处置,很容易滋生病菌、影响环境。希望有关部门能有效推进农贸市场、菜场的“垃圾分类”。建议人 常丽华
上海已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时尚”。但我平时出门买菜,看到一些菜场内只是摆放了几个分类垃圾桶,并未按要求建造垃圾箱房;有的虽然建了箱房,但也没有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鉴于农贸市场、菜场都是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建议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贸市场、菜场配备独立垃圾箱房和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调查
湿垃圾就地减量超95%
浦东现有集贸市场点位187个,其中配备有独立垃圾箱房的124个;未配备垃圾箱房的63个。在配备垃圾箱房的124个点位中,场地面积低于10㎡标准线的又有20个。众所周知,集贸市场内每天会产生大量菜叶、果皮、动物内脏等废弃物,如无法及时、安全、有效处置,不但容易滋生病菌、影响市容环境,也背离垃圾源头减量目标。近日,记者走访多个农贸市场,发现部分市场确实受场地条件所限,难以扩容建造垃圾箱房,或垃圾箱房面积不达标;还有些市场则未配备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湿垃圾依然要靠环卫车辆清运。
但也有不少市场在垃圾分类和减量处理上“先行先试”,成效显著。比如巨野路上的栖山农贸市场内就设了座约20㎡垃圾厢房,里面除了四分类垃圾箱,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湿垃圾就地处理“神器”。据市场负责人刘兵介绍,该设备模仿动物胃部消化功能,只要向箱体中添加微生物菌群,再将湿垃圾倒入,二者便可产生化学反应,有效分解有机物,湿垃圾最终化为液态水,以环保水质排出。记者看到,整座垃圾箱房干净整洁,设备工作时也未产生明显异味和噪声。刘兵说,栖山农贸市场约1500㎡,内有100多个摊位,每天产生300多公斤垃圾,大多是菜叶、果皮等,原先全靠上门清运。去年他们引入了这台设备,能满足每天最多500公斤湿垃圾的处理需求,且减量率超过95%。“垃圾就地处理,既绿色环保,还经济实惠,我们算过:使用减量装置比以前垃圾清运成本更低,真是一举两得。”刘兵坦言。
回应
浦东新区商务委
日产10桶+设施全到位
打造智慧农贸市场,推进湿垃圾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上海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2019年至今,在区商务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推动下,金杨街道、唐镇、花木街道、康桥镇、张江镇等近30个街镇的48家菜市场陆续安装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目前,浦东新区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安装量约占全市一半。随着今年15家标准化菜市场改建实事项目完成,年底前可实现日产湿垃圾10桶以上的菜市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全部配置到位。下一步,将按菜市场新建改建的节奏,每年推动15家至20家菜市场垃圾箱房的升级改造。本报记者 房浩
居住安全
高层住宅砌防火墙
建议
目前,浦东新区约有8000余幢高层建筑,其中高层住宅建筑有7000多幢。许多高层住宅楼存在不少隐患: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防火门损坏、应急照明、疏散标志缺失;建筑消防设施故障损坏、管道井封堵不到位、缆线管架未密闭等。希望能改善硬件、提升软件,砌牢安全“防火墙”。 建议人 施哲岚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工作人员,经常发现不少高层住宅楼的业主缺乏安全意识,同时消防器械的更新、维修资金的使用往往也难以落实到位。
因此,我建议:消防设施达到使用寿命、出现缺失的,物业公司及时添补,必要时动用维修基金补充;对没有专项维修资金或资金不足的,费用由产权人按约定承担;对业委会不配合的,在属地居委会、派出所主导下,物业公司有权要求全体业主分摊费用。
调查
改造硬件更要管好“软件”
记者来到位于蓝村路60弄的蓝高小区。该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中,26号和18号楼为18层高层居民住宅楼。
步入26号楼,楼道内正在实施消防安全改造。不过,记者发现,在消防楼梯内,堆积着大量的废弃纸板箱等杂物。在走楼梯时,常常要避开这些“障碍物”,显然会影响到火情发生时的快速疏散。
记者注意到,18号楼内设置了“微型消防站”,增设了消防喷淋等设备。不过,3辆非机动车紧挨着微型消防站,一旦需要使用灭火器等设备,必须先花力气将这些车辆挪位。“每一层楼都加装了消防防火门,楼道内还增加了智能消防安全系统。”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消防安全改造计划将覆盖两幢高层住宅楼,预计半年内将全部完成。
居民们表示,提升硬件设施确实是件好事,但还是要花大力气排除乱堆物、乱停车等安全隐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回应
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
加强巡查整治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疏散楼梯间应符合: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同时,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管理要求》: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
公安、消防部门严格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定期组织高层居民楼的消防安全检查,一经发现问题,会及时通知相关小区物业、居委会等及时整改。
不过,关键还是在居民们日常生活中,要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不要做楼道堆物、飞线充电、乱停非机动车等违反消防法规的事情。同时,物业、居委会将积极管理,定期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切实加强居民们的消防意识,共同守护高层居民楼的安全。
本报记者 徐驰
市民健身
社区锻炼装备换新
建议
浦东新区不少小区的健身器械已超过8年使用期,破损严重,希望能及时更新维护,让居民能够“定定心心”在家门口强身健体。建议人 鲍昕我家住浦东新区北蔡镇。去年9月份,我发现博华路999弄绿川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十分老旧,有的甚至已不能用了。健身器材破损得不到及时维护,存在不小安全隐患。于是,我马上向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有关单位尽快维修或更新绿川小区的健身器材。
调查
器材苑点不再“老破旧”
北蔡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19年年初,更新社区健身器材已纳入该镇2019年实事工程,总投入约500万元。去年,包括绿川小区,北蔡镇辖区内的140多处社区健身苑点已全部完成设施更新。目前,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日常巡查、维护。
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主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区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市级任务结合区财力建设;二是街镇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自行建设;三是小区开发商或单位自行建设。原先,浦东新区体育主管部门建设的社区健身苑点竣工验收后移交街镇,同街镇建设的社区健身苑点一并由街镇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小区开发商或单位自行建设的社区健身苑点,管理主体分别为所在地街镇或者开发商交于物业公司管理。管理主体缺乏资金、维护责任不到位,是造成社区健身苑点“老破旧”的两大症结。
回应
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
让家门口健身更舒心
浦东新区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现状做了排摸调查,统计显示社区体育设施存在数量不足、更新维护困难、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据统计,目前共建有社区健身苑点4046个,其中政府出资建设满8年使用期限的有1663个,全区缺配健身苑点的居民小区尚有180个。
为让居民能在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中强身健体,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会同区财政局起草《关于做好浦东新区社区体育设施新建和更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浦东新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经费补贴办法》。文件明确:一是统一责任主体,今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更新工作全部交由各街镇;二是强化执行力,明确2020-2021年期间实现“全区各街镇居民小区社区健身苑点全部覆盖、使用年限8年以上的器械全部更新”的总体目标,全区计划两年内每年新建健身苑点200个,健身步道20条、智慧化市民球场10个,每年更新健身苑点832个,市民球场智慧化升级更新8个;三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新区文体旅游局对各街镇新建且符合建设标准的健身苑点、健身步道、智慧化市民球场给予资金补助。
从建好设施、管好设施、用好设施入手,充分利用和整合有效资源,确保市民能在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质量可靠、保障到位的家门口健身环境中开展体育锻炼。
本报记者 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