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芙蓉镇微雨 (水彩) 遇见与错过 更多口福 别样长影别样情 莫逆之交 “四夫人”齐捧谭元寿
第19版:夜光杯 2020-12-17

更多口福

王妙瑞

上辈没有留下过一分钱,于我来说不存在吃遗产的问题。我吃的是另一种“遗产”,包括国家级和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美食中的小吃,南翔小笼、葱油饼、油墩子等等。上海小吃总数不下40余种,其中不少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面疙瘩”虽不能像“猫耳朵”一样成为国家非遗之一,其实即使没有这个名头也无妨,点心味道如何?是靠大众的舌尖评判来赢得好口碑。

夜光杯的点心美文在朋友圈里点评如潮,其中老吃客众多,包括知名美食家。同一款点心,有说好的,也有的说差的。我看了近2年的小吃美文,长了不少历史知识,有了一份更深的理解,获得感也是满满。不过,结合我的亲历,吃“遗产”,也吃出了几点想法。

其一,味道“今不如昔”了。这倒并非众口难调,不论干点还是湿点,质量下降的毛病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一直喜欢吃条头糕,50年前不论在上海哪个地方买条头糕,上面总有淡黄色的桂花末,散发出扑鼻香气,而且软硬正好,口味基本相同,买回家其他人品尝难以分辨是哪家做的,可见当年饮食行业对点心制作非常精心。沧浪亭门口还贴有“应时三虾面,特色条头糕”的对联,显示自己的手艺有独到之处。所以,那时好味道作为上海点心的代名词并非虚言。如今条头糕难见上面的桂花末了。听一位吃了几十年条头糕的女作家说,现在她“不喜欢吃条头糕了,哪里还有糯米粉的韧和细沙的柔缠绵在一起的口感,如果不用玻璃纸裹着,它的骨身就塌了,就是一堆糯米粉夹沙。”当然一些知名店家的条头糕还是不错的,但好的太少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难以吃到的小吃多了。原本上海小吃有个特点,不论走到哪里,不愁吃不到。路边饮食店上午卖大饼油条,到了下午就做油墩子或老虎脚爪。油墩子包萝卜丝,煎得焦黄,色香味俱佳,四五分钱一只。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出现“满城尽是油墩子”的兴旺景象,马路边随处可见卖油墩子的摊头。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持久。但如今油墩子悄无踪影也不正常,新老上海人好这一口的不在少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该包括油墩子的味道。不解的是,街头有生煎店、葱油饼店、小馄饨店、面条店等等,唯独没有油墩子店。菜场或农贸市场偶然可见油墩子,尽管油墩子的卖相差,色泽白了,香味不足,但有总比没有好,花5元钱买2只解馋。前段时间看到夜光杯上的《羌饼》一文,又触动了我的舌尖,骑车跑了4个菜场,最后在离家5里地的桂巷菜场的转角处寻到了摊头,买了一块羌饼品尝。看到一些人在群里发声,想吃羌饼无处觅。我也遇到过福利院老人坐出租车外出寻找羌饼摊的事。当下想吃的点心“难吃到和吃不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吧。

点心是早餐的主角,涉及民生的幸福感。政府在积极推进上海的早餐工程,方便了上班一族。老人盼望能否在居家200米范围内买到“四大金刚”?现在社区的市民驿站和同心家园越来越多了,配套有社区老年食堂,但早点品种太少,需要在求新求变上下功夫。哪一天条头糕、黄松糕等等喜闻乐见的点心实现配送,老人就近吃“遗产”,那就好上加好更有口福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