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明
滚滚而下的北方寒流,在这个岁末突然把人拉回同样寒冷的年初记忆。但今天我们的脚步是自由的,我们的目光是从容的,我们的心是暖的。
每个人关于2020的记忆,疫情强占了C位。
1月23日,小年夜,武汉封城。1月24日,大年夜,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民警、医生即刻奔赴花桥、江桥、汾湖等道口一线,居委干部、志愿者挨家挨户排查、设岗,疾控人员、除害人员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背上“药水机”隔离、消杀,总经理、工人奔回口罩厂核酸试剂厂抢工,困了睡在地板上……
同样在大年夜,上海第一批136名医生护士踏上专机星夜驰援武汉。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上海总共派出1649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疫。武汉胜,中国胜!他们逆行的身影,是2020上海人最好哭的画面。
其实上海市民也都是好样的;乖乖待在家里就是贡献,“超宽距排队”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模子夫妻”通宵为急诊科医生做早点;在阿根廷旅游的市民中断行程把大使馆筹措的口罩“人肉”回国;居委阿姨排查登记敲红了指关节……
而指挥上海抗疫保卫战的城市管理者亲临阵前。从1月27日向全城发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动员令,到2月5日“一严到底、严防严控、严防死守”的“四严令”,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最重的托付。
2月初的某一天,我走在上班的路上。沿街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看到的只有小区大门后面持测温枪肃立的保安和穿着橘黄色防护服消失在弄堂口的消杀员。“坚壁清野”的城市,正以沉默和铁一般的纪律,对峙四处咆哮的新冠病毒。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上海的“战略反攻”已经箭在弦上。
2020年2月上旬,特斯拉临港工厂全面复工!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复工复产复市在上海各区安静而迅速地推进。上海企业的车间又热闹起来,商业街的灯渐渐都亮了,人们陆陆续续走上街头。城市开始复苏了。
胆大心细,果断坚决。这是在危急关头才能看到的上海另一面。
经历了一场疫情,很多人胖了,家务活干得更出色了。而上海这座城市,也变得更可敬可爱了。
她坚强,进取,理性,温暖。如果苦难让人成长,一座城市将因此而更加强大,也更加懂得只要守望相助、各尽其能,就一定能渡过一切难关和考验。
当病毒借着飞机、轮船再度偷袭,上海已然从容不迫。从“大白”有条不紊“接管”机场,到营前村、明天华城等突发疫情小区实施最小范围封闭,无不体现后疫情时期上海的自信和底气。
我们的记者在明天华城大门外蹲点7天,写下“土豆阿姨”“一修哥”“志愿者小圆子”等一篇篇邻里互助、陌生人秒变好心人的感人故事。他们说好些都没来得及写呢。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这个岁末竟然时时可见。熊掌咖啡、15岁学生见义勇为急救心肌梗塞大爷、72岁大爷跳河救人……我们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激励。
普通人的点点微光,在烙下“新冠”印迹的这一年,显得格外明亮,也格外温暖。
所以病毒从来不曾左右这座城市的2020。抓实隔离闭环,严控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环节,除此之外,上海该干嘛还干嘛。
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第三届进博会……重要的事情几乎一样没落下,还搞得格外成功。上班、上学、购物、下馆子、看电影,我们努力找回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消费慢慢热了,GDP增速一步步由负转正了。从世界范围看,毫无疑问这是奇迹。但我们决不会满足于此,因为上海要创造的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今年2月1日,我曾写道:再屏一屏,去赏最艳的梅花。读者笑我过于乐观了。3月24日零时,上海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正式调整为二级,此时梅花已零落成泥。其实我们完全自由自在地奔向大自然,已是5月9日。这一天起,上海疫情防控应急响应正式调整为三级,而桃花也已付诸流水。
但终于,我们走进了春天里。
此刻,新年的钟声又将敲响。经受过最凛冽的寒冬,2021年的上海,一定会花繁四季,别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