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0时45分,宝山区路政养护人员在蕰川公路撒盐除冰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今晨6时35分,外滩观景平台上雨夹雪后积起薄冰,环卫工人紧急除冰防滑 杨建正 摄
今晨0时06分,南浦大桥中央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宵值守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本报记者 房浩 王军 徐驰 陆常青
昨夜今晨,寒潮如约而至,飞舞的雪花,伴着凛冽寒风,让申城开启了速冻模式。面对极寒考验,全市各部门严阵以待,防患于未然,全力确保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截至今天中午,上海未报告寒潮引发的重大灾害事故。一夜平安背后,“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的“城市大脑”功不可没。今天凌晨,气温降至0℃以下,记者分赴浦东、黄浦、徐汇三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直击抗寒一线,看“一网统管”的“智慧上海”如何守护一城平安。
浦东
预警跑在前 防患于未然
今天凌晨0时30分许,记者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大厅里灯火通明,指挥长江志训正和十多名同事坚守工位,紧盯前方大屏上的实时数据和信息,并不时连线各街镇值班人员,询问最新情况。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寒潮,浦东的“城市大脑”也进入“抗寒”模式,蓝色显示屏上,与寒潮相关的各类信息一应俱全,一周天气预报、灾情汇总、断水点位、全区地图、供电量供水量数据以及实时滚动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从左至右依次展开。
截至凌晨1时许,系统显示,全区断水单户、楼栋、小区数均为0。在大屏右上角,还单独列出了一块道路结冰信息。
据了解,浦东已在全区30个路段设置了道路结冰预警传感器,一旦路面出现结冰迹象,传感器将自动报警,该点位也会在屏幕上“翻红”,道路养护人员接到指令后,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除冰;此外,如涉及雨雪冰冻灾害的市民来电超过30个/小时,城运中心也将重点分析研判,并采取相应对策。
据指挥长江志训介绍,浦东城运中心作为“一网统管”的中枢神经,以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引领,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管理架构,为城市运行提供最真实的“心跳”数据。
此次寒潮来临前,城运中心就参考过往极寒天气曾引发的灾害记录,协调各部门对重点区域加强防范;寒潮抵沪后,分布在全区1300多个村居的报灾信息员也会定期巡查,随时“在线”,如遇水管冻裂、道路结冰等灾害,力争在上报2小时内处置完毕,“让灾害预警跑在居民报修之前,我们就能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守护城市平安。”江志训坦言道。
记者返程途中经过杨高中路杨源路口时,发现一队道路养护工人正在公交站台前的人行道上抛撒融雪剂,并铺上麻袋,防止路面结冰。工人们表示,公交站点附近人流密集,为避免乘客滑倒摔伤,他们从昨晚9时起,对杨高中路沿线8个公交站点前的人行道实施防结冰作业,保障乘客候车安全。
黄浦
助力“观管防”还能“自己算”
凌晨1时许,记者走进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块100平方米的大屏幕顿时映入眼帘。
屏幕上瞬间切换到辖区各个街道值班室的情况,工作人员们井然有序,责任到人。“线上,我们能够在这样一块大屏上看到情况;线下,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到现场及时处理。”黄浦区城运中心受理监督科副主任科员帅周杰表示,昨夜今晨,辖区内无一起严寒导致的突发事故。
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瑞金医院门口已被铺上了草砖,撒上了工业盐,防止来往病患摔倒、车辆打滑等状况发生。工作人员表示,依托大数据分析,他们在辖区内排摸出同类情况的道路,线下提早做好预案,线上随时观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打开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整个黄浦区的3D精模图尽收眼底。按照片区来划分,出现了一张“热力图”,哪个街道“问题突出”?哪个街道“做得最好”?一目了然。打开“事项辞典”,点击“极端天气保障”,立即弹出“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的界面。各职能部门条线清晰、责任明确,让推诿成为不可能。
“漏水”“爆裂”“结冰”……在大屏另一侧,数十个七彩颜色的“智能热搜词”横纵排开,“后现代感”十足。这些关键词不仅排列很“潮”,还很务实。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点开,随后,子菜单详细地显示出近年来涉及该关键词的案件数量、发生地点和典型工单,让人“一手掌握”。“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在他看来,大屏既能观看,又能助力管理,还能预防问题发生,自然让他的回答变得“胸有成竹”。
徐汇
建算法工厂 加“寒潮”标签
寒潮来袭,在恶劣天气里,徐汇区城运中心紧急响应,通过车载视频叠加算法进行智能化巡查,“一网统管”,建立了算法工厂,对建筑物消防隐患、街头流浪人员、高空坠物、树木倒伏、乱停车堵塞交通等情况即时发现,快速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本次“寒潮”,徐汇区大数据中心特别在系统后台添加了“寒潮”标签,只要市民提交有关“寒潮”的案件,系统就会自动根据标签进行优先派单处置。
昨天下午,市民李先生通过徐汇区独有的“一网统管·汇治理”中的“随申拍”功能,利用自己的手机终端拍下了位于徐汇区罗香路34号附近的一处道路积水。寒潮来临,此处积水极易结冰,会危及行人安全。
案件上报后,徐汇区城运中心后台系统第一时间根据案件的“寒潮”标签,自动定位并派单至相关街道,案件流转至街道后,网格员尽快对该案件进行了处置,清除了此处积水。
记者昨晚来到徐汇城运中心,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大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梁四柱”的架构:“一梁”,指的是区级层面统一的城运平台,旨在打造集专业研判、高效协同、综合决策于一体的城市运维“决策舱”。“四柱”,指的是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四大城市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城区全景。“终端应用的精准高效,离不开强大的中台支撑。”现场值班工作人员介绍道,徐汇在城运平台中设置了三个中台:数据中台、AI(算法)中台和业务中台。数据中台负责数据的收集、清洗、整理,好比燃料供应。AI中台负责构建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好比动力引擎。业务中台负责将计算结果与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好比传送系统。三个中台相互配合,展现了城运平台面对寒潮等极端天气时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