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上海教育“十三五”发展大家谈
第32版:专版 2020-12-30

上海教育“十三五”发展大家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市级统筹,深化教育综改,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成就,育人探索实现新突破,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教育质量得到新提升,综合改革释放新活力,服务贡献开辟新格局,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临近岁末,我们推出上海教育“十三五”大家谈专题,邀请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盘点“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特色、亮点。

孕育优质园所 走向“幼有善育”

华婷 静安区大宁国际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学前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坚持公益普惠,追求优质内涵,让百姓拥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答卷之年”。

“十三五”时期,正值静安区实现高水平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区域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大宁国际社区百姓追求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以及政府对大宁国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学定位,大宁国际幼儿园教育集团孕育而生。

大宁国际幼儿园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已有的优质资源,“抱团”行走,通过理念传递、文化浸润、专业辐射、资源共享等有效途径,凝聚集团的力量孕育优质。集团内探索优质资源共享、校园文化共建、发展项目共研机制,通过“骨干教师园际走班”“专题培训园际开放”“名师课堂集团共享”“学术活动共搭平台”等措施,助力多法人集团形成“自生共长”的团队文化,助力教师队伍拥有更丰富的发展平台、实现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在上上下下共同关注质量的教育大背景下,作为基层园长,我感受到专业化的力量正在凝聚,这是教育人应有的情怀。“十三五”期间,大宁国际幼儿园“指向幼儿主动探究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课题孕育而生,我们更关注儿童,更聚焦儿童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发展;我们对课程源于幼儿经验、支持幼儿新经验获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有效师幼互动等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们也对多元主体参与幼儿学习行为分析和解读有深入的探索和管理支持。

“十三五”期间,静安区学前教育“活力开端”积点制评价已经发展到3.0版本,从关注各个园所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动态评价,发展到今天更强调增值性评价,更关注园所自我纵向发展和提升。我们每学年都会依托评价系统,制定园本化评价方案,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分阶段分析、反思和评价、调整,找到自我发展的增值点,促进自我纵向发展,用科学方法和手段预见园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些基于专业思考的政策支持,激活了园所的发展潜力,呈现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成长的张力,让每个幼儿受益,走向“幼有善育”。

深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丁利民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为了深化教育组团式实践,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杨浦区教育局领导下,由上理工附小作为教育集团核心校,与周边五所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成立“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在“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组团发展理念引领下,立足各校差异,以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增量为抓手,通过文化共识、课程共建、教学共研、队伍共建等多元渠道,缩小校际差异,促进集团整体办学提升,呈现良好的工作局面。其关键举措包括:

循证改进,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基于调研实证,集团进一步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厘清了制度建设、人员筛选、流动准备、流动实施、流动评价等关键节点,并梳理出各环节的调整举措,推进教师校际互动交流,促进师资资源的均衡分布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质量为先,优化教学共研机制。为抬高底部,提升集团内薄弱学校的学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分层研修机制”与“质量管理机制”。前者旨在引领校长、中层、一线教师共同思考,厘清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实践路径,后者旨在科学分析质量背后的教学管理问题,寻找质量提升的突破口。

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共享机制。聚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如资源不足、课程品质难以提升、教师课程研发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集团以项目为引领,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可持续运作的运作机制。建立课程共享中心,明确组织分工,明确组织架构,梳理课程共享的关键节点,如申报、审核、选用、培训、评估等,并形成相关制度,落实过程管理。通过机制运作,促使资源最大程度优化整合,实现课程增量与增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回首集团化办学历程,从最初的项目驱动走向价值认同,是机制引领下不断深入的探索历程,在碰撞与融合中,合作共赢,成就每一所学校。通过机制的有效驱动,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转型的积极效益日益显现。

深化体育综合改革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堵琳琳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特级校长

“十三五”期间,上海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工作,坚持面向人人,推进体育综合改革,对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风华初级中学也成为这一系列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作为静安区内首家初中学段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风华初级中学结合办学实际,通过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提升体育课程实施品质,不断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建立了覆盖体育学科评价、体质健康、综合素质、个体发展和班级建设等多个纬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作为切入点,从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学习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综合评价体系。集团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态要求全面融入班集体建设,建立起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评估机制,通过及时反馈、专题讲座、评价激励等方式引导学生、家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运动健康意识。

集团搭建起“基础+拓展+主题活动”的系统化体育课程体系,大力保障体育课程开齐、开足,以达成每天高质量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目标。结合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中的11个项目,集团内学校推出多项体育拓展课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创办啦啦操、击剑、轮滑、武术等专业体育社团,帮助学生从体育兴趣的提升到体育特长的培养。各类主题体育活动,贯穿整个学年,不断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级层面,都提出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基础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从内容、方法、组织、评价四个维度系统研究体育课程实施品质。通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运动强度;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分析学生的心率数据,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设计导学单、开发活动资源包,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研究,撬动课堂转型升级。这些改革既提升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十三五”期间,“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示范性高中+初中+小学”艺体项目一条龙布局也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更实现了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推进特色高中建设

杨琳 上海市曹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上海市自2011年起一直在稳步推进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市教委加快探索实践步伐,成为撬动高中教育从分层逐渐走向分类的重要变革力量。作为由市教委命名的首所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亲身体验特色创建对促进改革育人方式,对引发普通高中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深度变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进学校深刻思考特色与育人的关系。针对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曹杨中学不断丰富“环境教育”内涵,提出“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心理环境)育人价值导向,确立具有普适性和普惠性的“环境素养培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定位,培育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自主力行能力等素养,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使学校系统思考顶层设计育人体系。“十三五”期间,曹杨中学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由“责任担当”文化场、“和谐共生”心理场、“知行合一”实验场组成的“三维立体”的校园“育人场”,营造激励师生民主参与、主动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使参与创建的学校重新审视和建构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变革教与学方式。曹杨中学全面、整体构建起富有“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一步是设置“环境·人文”“环境·科技”“环境·心理”三类课程群和通适性教育系列、实践体验系列课程群,近50门分类分层设置的特色课程满足了学生的选择、体验和探究需求。第二步是积极变革教与学方式,促进特色教育与基础型课程(国家课程)有机结合、与拓展型课程广泛整合、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第三步是整体构建课程实施系统,以实现目标指向统一性、内容涵盖多领域、实施落实多渠道、管理有序成机制、资源开发充分性、评价多元同一性,最大化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市“十三五”教育改革重点项目-特色高中创建,让曹杨中学深刻认识到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对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促进作用。高中多样化发展要靠办学样态的多样化、育人过程的多样化来达成,也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参与,不懈努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