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侥幸 新年好(剪纸) 每天八千步 张择端之画 蛋挞 那棵新年树
第14版:夜光杯 2021-01-01

张择端之画

米 舒

北宋宣和年间,中国画坛惊现一幅气势恢宏、百人百态的市民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此画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细致入微描摹了东京(开封)的风俗人情与汴河上店铺林立、人来车往的热闹景致及虹桥下漕船繁忙的场面,画中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13种动物、9种植物、28艘船只,画中的城郭、市肆、桥梁、舟车、房舍、楼台、作坊、街道、草树、牛马……无不曲尽其妙、极富情趣。作者乃北宋翰林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约1085-1145),字正道,琅琊东武(山东诸诚)人,自幼喜绘画,游学东京,拜师习画,其时正逢无治天下能力却艺术天赋极高的宋徽宗赵佶当皇帝,赵佶好书画,他在东京设翰林画院开考,亲任考官。民间好画者纷纷报名应试,宋徽宗慧眼识珠,将张择端收入宫廷画院。由于张择端出身民间,在东京游学时好细察当地风俗人情。他在翰林画院任职时,对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视若未见,却对宫外的市井生活充满了浓厚兴趣。由于他“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的精心描摹,为他创作“清明上河图”提供基础。该长卷的第一个题跋者为金朝人张著,张著用寥寥85字叙述张择端生平,赞张的画技“别成家数也”。他根据约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向氏评论图画记》记载,断定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并另有一幅《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用四年时间以精致工笔“散点透视构图法”,完成了这幅疏密有致、富有韵律的市井风情长卷,此画献给宋徽宗,赵佶对画中政通人和、路无拾遗的盛景,颇为赏识,据明人李东阳考证,亲自用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盖双龙小印。“靖康之难”后,赵佶与其宫内大量珍宝书画尽数被抢掠至金朝,但金人不识其画之价值,《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为金代书画家张著所得,他在画上撰写了跋文。后有金人张公药、明人李东阳等题诗。

南宋时《清明上河图》为贾似道所得,元时入宫,后落入民间,明朝时为严嵩所得,后为太监冯保偷出收藏,清朝时为湖广总督毕沅收藏后入宫,几经劫难,仿画不断。

打开水墨淡设色的绢本,令人惊羡的《清明上河图》跃入眼帘,此画突破了唐代以来人物画以宗教与贵族生活为题材的传统手法,生动描摹了东京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在赶集踏青的人流中,有官吏、士子、仕女、道人、纤夫、商贾、小贩、打拳卖艺者、独轮车夫、马驴运货的、算命看相的、游手好闲的,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街市上纵横杂陈、五花八门的各种店铺,显现当时社会的空前热闹与引人入胜的场面,画中人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其神态、表情、举止、服饰、动作栩栩如生。将约有100多万人口的东京繁华生活,浓缩在一幅长卷之内,仿佛演绎着无数个有滋有味、活灵活现的精彩故事。

张择端在这幅东京风俗图中,还巧妙揭示北宋宣和年间繁荣背后的种种隐患:城门洞开,城楼无一士兵防御,西域骆驼长驱直入,低矮的土墙长满荒草。望火楼上唯休闲桌椅,无人守望。路上的达官贵人颐指气使,与4个衣衫褴褛、跪地讨食的乞丐形成鲜明对照,画中几个文身恶少骑马横冲直撞,桥下船只几乎相撞,险情迭起。作者用曲笔表现了风华盛世背后的危机四伏。或许赵佶后来有所察觉,他下旨编纂的官方文献《宣和画谱》居然没有收录《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市民风俗生活的历史长卷,似乎比历代花鸟、山水画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件稀世珍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