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晨,北京市多个监测站的最低气温突破建站以来1月上旬历史极值。外卖小哥王佳伟从一家商户取餐出来,准备为客户配送 新华社 发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潘子璇)1月7日05:56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19.6℃,成为1966年2月份以来最冷的一个清晨。今天凌晨气温稍回升至-13℃,但寒风凛冽,体感仍然很冷。记者乘坐北京“夜1”,从朝阳到东城再到西城,沿着长安街,与几位坚守岗位的“守夜人”一起度过寒夜。
凌晨1时,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扑面而来的只有嘶嚎着的彻骨寒风和漆黑夜色,朝阳区四惠枢纽站却是灯火通明。一家拉面馆里坐着几位交接班的公交司机,面馆老板老杨在水池边清洗蔬菜,手指冻得通红。“晚上没几个人吃饭,但天这么冷,这些师傅开了大半天车,把营业时间拉长一点,让他们下班能吃到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
下班的师傅们吃碗面歇口气便回家睡觉,但对“夜1”司机黄卫明等人来说,一天的工作刚刚开始。因防疫需要,公交运行时需要打开前后车窗通风换气,车内开着空调,冷风仍飕飕穿过。刚上车没多久,记者满电的手机就迅速被冻关机,而黄卫明却不惧怕这种寒冷,且对此有充足的准备。
黄卫明告诉记者,为防止开车时手脚僵硬,自己值夜班前都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办公室进行“健身运动”。“开1个半小时车,一定要让全身储存些热能量。”黄卫明的“防寒装备”还有不少,1个保温杯、1顶厚毡帽、几块糖片、20多片暖宝宝……看到记者略微惊讶的表情,这个北方大汉有些腼腆,“这都是我媳妇非给我带上的。”
“夜1”共有31站,北风呜咽的寒夜,大部分站台都空无一人。每到一站黄卫民都会打开车门多停留一会儿,说是担心乘客错过车会在寒风里多站半个小时。乘务员小韩说,这两天北京寒潮,但“夜1”总不会跑空车,大部分乘客都是夜里上下班。2时08分,大北窑西站,杨曼上了车,她棉大衣下的制服引起记者注意。杨曼告诉记者,她是天安门东边安检站的安保人员,这几天天太冷,同事请假她主动来值夜班。“趁着还年轻就想多干点活,也想锻炼锻炼自己。每天不到7点,就会有不少各地的游客来天安门看升旗,最需要人手。”
天安门东站到了。杨曼裹紧大衣下车,融入夜色中。寒夜里,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天安门广场哨兵、不辞辛苦的环卫工人、小区门口为每一位“夜归人”测量体温的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