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使用口罩自助售卖机购买口罩
多部门联合整治“僵尸车”
志愿者帮助老人使用“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
市民在“健康云”或“随申办”上可查询核酸检测结果
在线手语视频服务(云翻译)
本报记者 王军 房浩 陆常青 夏韵 季晟祯 文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2020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回应民意、贴近民心——上海16个区随后相继开通了“开门问策,问计于民”的“绿色通道”。目前,人民建议征集的触角正逐步延伸到社区、园区、校区,征集渠道随处可见、群众建议随时可提。
2020年,在人人有序参与治理中,2万多条“上海好声音”聚拢聚合。慧从民来,惠及民生——我们正看到:一个个人民建议的“金点子”已然落地生根,成为了一把把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共建共治共享,因为每个人的付出与智慧,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正越来越美好!
自助售卖机上岗
口罩“触手可买”
>>>建议
自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成为必不可少的防控标配。但不少市民也曾有过这样的尴尬:到了地铁站,因为没戴口罩,被拦在闸机外;要乘公交车时,却发现口罩不见了;去影院、音乐厅,到了门口才想起没戴口罩……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在人员密集场所增设口罩自助售卖机,“触手可买”的服务既能解决燃眉之急,更体现了上海疫情防控的人性化、精细化。
建议人 肖悦依
>>>落地
市商务委会同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开展调研,了解到国大药房、华氏大药房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已在上海楼宇、小区等地布局药品自动售货机。因此依托原有设备,在地铁车站放置口罩自助售卖机具备可行性。随后,市商务委组织市场监管、药品监管、地铁、文旅等部门召开会议,明确口罩自助售卖机规范化管理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9月25日,413座地铁站配备口罩自动售卖机。
公共服务窗口助聋“云翻译”
>>>建议
截至2019年底,上海有7万多听障人士。由于手语翻译不足,他们到公共服务窗口办事只能通过文字“交流”,极为不便。疫情期间,政务服务普遍推行“网上办”,一些银行网点也推出在线手语视频服务。我建议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广“云翻译”手语视频服务,可先在部分公共服务窗口“试水”,之后在全市推广应用,为听障人士搭起“沟通”桥梁。
建议人 李建铭
>>>落地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将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本市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向听障人士提供“在线手语视频服务”。
后续会将此项顺民心、抒民意、解民困、化民忧的实事推广至全市各个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听障人士和健全人之间的无差别受理,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一网通办”延伸
自助终端覆盖
>>>建议
目前政务自助服务终端向基层延伸还不足以满足群众需求。服务终端大多设置在行政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在村(居)终端偏少;大型公共区域人流密集,服务需求量大,但服务终端却不多。希望服务终端向村(居)倾斜;扩大公共区域设置数量;加大操作培训力度,避免发生设备闲置,无人会用、无人能用的问题。
建议人 陆云峰
>>>落地
截至目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综合类自助终端已覆盖全市16个区,涵盖全市所有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部分为老服务中心、商业中心、园区及医院等。自助终端提供包括公安、人社、医保、教委等22个部门的152项服务。其中,新版社保卡开通、门急诊就医记录册申领/更换/补发、三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都是热门服务。
监控补光灯不再“亮瞎眼”
>>>建议
道路、路口及高速公路安装的电子监控摄像头补光灯,其中有些类似照相机的闪光灯,光线刺眼,会造成驾驶员视觉上的暂时“光盲”,降低对道路状况的判断能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建议对上海监控补光灯调整优化,既保证视频监控拍摄效果,又最大程度减少对驾驶员的影响,确保行车安全。
建议人 吴欢
>>>落地
交警总队已建立快速核查反应机制,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设备及时整改;持续推动配备补光设备“电警”的改造升级,累计调整“电警”配套补光灯近3000处;试点“微光复合电警”5处,以弥补关闭或降低补光灯后对抓拍效果的影响。交警总队将常态化开展补光设备整改。发现因故障导致补光过亮存在安全隐患的,立即予以调整或关闭,持续推广“微光复合电警”应用。
完善免费体检 守护“夕阳红”
>>>建议
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是上海实施多年的一项敬老惠民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不固定,容易“错过体检”;预约手续烦,造成“多次奔波”;体检无报告,导致“效果打折”。为此,我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简化报名流程。利用人口及民政大数据,排摸符合条件人员,统筹安排体检时间,可借助随申办、健康云等直接网上预约。
二是加强结果运用。向老年人提供书面体检报告,或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守护好老年人的健康。
建议人 施雅丹
>>>落地
市卫健委已推进家庭医生“1+1+1”签约,每年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一次健康管理。下一步,市卫健委将联合街道、居委等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方式宣传告知;体检结果产生后,提供纸质体检报告,导入电子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
长三角联动 根治牛皮癣
>>>建议
近年来,乱涂乱画乱张贴、小广告满天飞等问题又悄然抬头,城市“牛皮癣”似有死灰复燃之势。过去,城管部门在整治中曾对非法小广告通讯号码依法实施停机,很有成效。但如今这其中不少通讯号码为外地手机号,又以苏浙皖号码居多,给执法带来新难题。建议市城管执法部门主动对接苏浙皖,在号码资源共享中,实现“谁的号码,谁来处罚”,通过长三角执法联动模式根治“牛皮癣”。
建议人 张伟国
>>>落地
2020年7月,在首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协作机制会议上,城市“牛皮癣”治理已纳入首批长三角跨区域执法协作清单。
据了解,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联合苏浙皖三省城管执法部门,梳理三省一市关于城市“牛皮癣”治理的处罚裁量基准、执法处罚措施,建立联动执法、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机制,推进联合整治。
小区“僵尸车”
治理放大招
>>>建议
不少小区“僵尸车”长年无人管,不仅占用停车资源,还存在安全隐患。破解“僵尸车”问题关键在于三点:首先要明确“僵尸车”处置标准和流程;其次,明晰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交警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再次,强化车主责任意识,完善车辆从购置到处理报废的流程和相关处罚细则。对不履行车辆处置报废义务、长期占用公共停车资源的“僵尸车”车主依法处置。
建议人 倪晓茹
>>>落地
目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从问题根源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会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公安局、市房屋管理局制定具体整治方案。
此外,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开展了住宅小区环境专项整治,对绿化部位、小区公共区域停放“僵尸车”实施行政处罚。公安机关也在积极推动属地住建部门、物业服务公司落实居民区内“僵尸车”的主体管理责任。
维修资金续筹
房屋“养老”不愁
>>>建议
小区维修资金余额低于首次归集金额的30%后,业委会应启动续筹,但多数业主拒缴,上海许多住宅面临“养老难”。一是建议提高维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二是建议增加注记限制交易,从制度上为续筹提供保证。
建议人 沙建华
>>>落地
市房屋管理局将加大小区维修资金监管,正探索通过房地产转让环节补足、公共收益补充、分期筹集等方式,补充维修资金。
对于需要增加注记破解“续筹难”的小区,市房屋管理局将明确小区公共收益应按季度补充专项维修资金,补充比例应高于百分之五十。市房管局已研究打通不动产登记、商品住房维修资金管理、售后房维修资金管理等三大系统,在房屋产权查询时提供维修资金账户信息并提示补足维修资金。同时,在房屋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中加入补足维修资金条款,推动在二手房交易转让环节补足维修资金。
核酸检测结果“随申办”可查
>>>建议
上海各核酸检测机构出具纸质报告后,存在受检人员领取耗时费力、外出携带不便、不利于流调统计以及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
建议尽快将核酸检测结果纳入“随申码”信息平台,让受检对象更快获取检测结果,有利于在各类场景中的及时应用。
建议人 许东
>>>落地
目前,上海有125家医疗卫生机构和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业务。市卫健委已于2020年10月建成上海市新冠病毒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市卫健委与市大数据中心、健康云团队合作,开发了核检结果市民查询服务。市民在“健康云”或“随申办”上即可查询。目前,正进一步研究核检报告电子证照开发,后续市民可通过“随申办”展示核酸检测报告。
“轰街”深夜扰民
交警部门严打
>>>建议
在上海一些较为偏远的路段,晚上11点后经常听到刺耳的机动车轰鸣声,令人苦不堪言。这种噪声来自所谓的“轰街党”,擅自改装轿车、摩托车,夜深人静时飙车,破坏城市安宁,更危及公共安全。
建议由公安部门牵头在重要路段安装噪音取证装置,加强道路执法;对被查处的“轰街”行为,尤其是屡教不改者,依法从严处理,并追究违规改装车辆的汽修商家责任。
建议人 张慧娜
>>>落地
针对“轰街”扰民问题,上海交警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不同渠道接受群众投诉和反馈,搜集相关信息,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轰街、飙车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