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各地的咖啡器具,各式各样的咖啡古董,香浓美味的咖啡……金山区山阳田园的咖啡博物馆馆长Chris用十多年的时间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器具,希望打造综合性咖啡文化主题园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愚园路镇宁路路口,一家经营西餐和咖啡的网红店外的木质台阶既可步入店内,又是座位,台阶上还镶嵌着多个可移动的方块作为小桌。这里不仅能享受阳光,还可携带宠物一起度过午后的休闲时光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乔咖啡”是上海百年老字号乔家栅创新推出的以“中式糕点+西式咖啡”为主打的跨界品牌。周末下午,徐汇滨江西岸店内,不少年轻人在此边吃点心边品咖啡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Drops咖啡工作室坐落在上海黑石公寓内。莫兰迪配色的长廊拱门再加上精美的马赛克图案拼接的墙面地面,浓浓的历史感和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周末成为市民享受休闲时光的绝佳去处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思南书局位于复兴中路517号,这座欧式四层洋房始建于1926年,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和著名诗人柳亚子读书写作的故地。书局二楼的咖啡厅,不少市民都会选择点上一杯咖啡,坐下来静心阅读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白七咖啡”位于杨浦滨江,“白七”由“皂”字拆分而来,咖啡馆由上海制皂厂改造而成,店内还放置了由肥皂和食盐制作的装置艺术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杨浦大创智创新示范区交错密布着50多家咖啡店和7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对于白领创客们来说,咖啡既是头脑风暴的催化剂,也是放松心情的舒缓剂。紧邻创智天地的“M Stand”咖啡太平洋森活天地店内充满了简约的黑白元素。店门口“尝试一下!不要放弃!”的英文宣传语,仿佛时刻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白领创客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当你走进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自闭症社会实践基地“爱·咖啡”馆时,总会听到温馨的问候:“想喝什么样的咖啡,我来帮你做?”这里的几位咖啡师都是自闭症患者,17岁的伍晓明去年刚进入上海湖畔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刚来时不爱说话,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已能主动与人交流并熟练掌握咖啡制作技术,还能吹黑管、弹电吉他。许多宾客甚至觉得这里的咖啡特别“香”。爱心人士曹小夏创建“爱·咖啡”的目的,是让特殊的孩子乘着爱心之舟到达健康的彼岸。图为自闭症患者在展示他们的咖啡杯艺术创作。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醒象咖啡工作室位于江宁路,聋哑人咖啡师赵国燕把狭小的门店打理得井井有条。来自河北的赵国燕经朋友介绍,在上海君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接受免费的咖啡师技能课程培训,从而与咖啡结缘。赵国燕刚入职时,担心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能胜任咖啡师。当时老板鼓励她说,命运只是夺去了你的听力与语言,并没有夺去你的双手双脚,为什么做不了咖啡?如今,赵国燕已经是有4年工作经验的业务好手了。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1989年生的王迪是Hoodog cafe的老板,他的店里一共养了22条大大小小的宠物犬,每一条狗都是王迪的心头好。作为上海最早经营的一家宠物咖啡馆,在碧云路一开业就受到了许多爱狗人士的追捧。王迪告诉记者,他开这家店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只是因为自己爱狗养狗,并且喜欢喝咖啡,但在六七年前想找一家可以带着宠物进门喝咖啡的店几乎没有,所以萌生了自己开一家可以带着宠物进门喝咖啡的店。咖啡馆不仅承载着许多爱宠人士的喜爱,还承担了为流浪宠物寻找新主人的责任,王迪告诉记者,自开业以来,店里已经为数十条流浪狗找到了新的主人。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张钰芸
在上海,喝咖啡的习惯大概已经传了三代。市中心的咖啡店数量之多,几乎遍布每一个街角、每一条小路。常有时髦的年轻人手捧咖啡,在咖啡馆消磨时光,旁边就是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面前一杯拉花拿铁,正在细声闲聊。
历久弥香的咖啡和城市记忆融于一体,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咖啡馆是海派文人的聚集地,许多新思想新文学都诞生于此。咖啡馆既是文学创作的背景,也是灵感的发源之地。老克勒们喝咖啡的习惯,大体也是在那个年代形成的,必须换上出门的行头,在浓浓香醇中体验丝丝情调。
如今,作为“舶来品”的咖啡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拥抱着各种可能性。大概每一天,都有新的咖啡馆在这座城市出现。这里有网红店扎堆的小马路,承载历史故事的老牌咖啡,不经意间的街边咖啡小站,与艺术、时尚等元素结合的商圈咖啡馆,主打人工智能的新式咖啡,大隐隐于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咖啡散落在这座包容万物的城市里,满城飘香。
辞去上市公司董事职务的上海爷叔,在金陵东路上的商务楼里开出咖啡馆,招牌的酸奶咖啡让人穿越上海也要来喝。太原路上的O.P.S咖啡只有9平方米,捧着咖啡站在门外的顾客成为小马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武康大厦的老麦咖啡馆,是网红店的鼻祖,用复古的浪漫南法风情,打造出不仅仅是咖啡的老饕生活方式集合馆。几何书店里的地理学家咖啡,仿佛藏身洞穴之中,书香与咖啡香,永远是最佳拍档。
事实上,咖啡馆不仅仅为顾客提供一杯咖啡,还包含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抽象的综合体。作为城市中的“第三空间”,在上海的咖啡馆里,我们不仅能够体验美食,还能与文化、创意、科技、社区等链接。
杨浦大创智创新示范区里,交错分布着50多家咖啡馆和7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咖啡种子和创业因子在这里碰撞。陆家嘴金融城中,285幢楼宇中聚集超过50万白领,陆家嘴国际文化咖啡节用咖啡香暖化了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上海博物馆里,董其昌的画风、大克鼎的文物,都能成为一杯咖啡上的拉花,喝出历史人文的厚重与底蕴。
穿越时光,不变的是咖啡袅袅的香气。对于上海来说,咖啡早已不再是一杯饮料,独特的城市精神气质,在这里缔造出独有的咖啡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