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广告 餐桌旁的时光最是有趣 四百年的历史底稿里藏着什么
第18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1-22

四百年的历史底稿里藏着什么

“中外报刊珍藏展”带你回到重大事件发生当时

各种珍贵报刊让观众驻足 记者 郭新洋 摄

1971年7月30日《生活》杂志

一八七二年《申报》创刊号

展览吸引了许多市民 记者 郭新洋 摄

报纸诞生以来,一直是社会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的发展。昨天在徐家汇藏书楼开幕的“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选取十七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约400年间里中外数十个国家的重要报刊,共计90余件,意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的演进,向新闻先贤致敬。

真品展出

展览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这些展品涵盖数十种语言,选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私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也从馆藏中提供数件报刊珍品。据介绍,90余件展品中,唯有一件是复制品,其余都为真品。

1934年8月18日的《柏林日报》上,刊登着兴登堡元帅逝世,希特勒宣布继任德国总统兼总理的消息。《柏林日报》表示,希特勒值得认同与支持:“为了德国的命运,我们愿意!”张力奋说:“想象一下,这份报纸,曾经出现在普通的德国家庭的早餐桌上,男主人翻阅着报纸谈论当时的国事。就这样,在并不平整的纸页间,观者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历史,触摸到历史印记。”

正是这份纸媒情结,成就了张力奋的收藏与这个展览。展品的选取,他主要有以下考量:一、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二、头版刊发重大新闻;三、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在展览上,你可读到十七世纪的英国《伦敦宪报》、1888年英国《金融时报》创刊号、19世纪中叶巴黎少女杂志、20世纪中叶苏联《真理报》。中国本土报刊中,你将发现1872年《申报》创刊号、刊载小说《伤痕》的上海《文汇报》、文革后中国报纸头版刊出的首条社会新闻、引发争议的《中国青年报》愚人节报道、纪念香港回归的微型金箔报。

重温历史

你能读到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列侬去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柏林墙倒塌、911纽约恐怖袭击、曼德拉去世……

1971年7月30日的《生活》杂志封面,是周恩来总理,封面文章为埃德加·斯诺撰写的《中国想从尼克松访华中得到什么?》,此时距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的时间已不遥远。

展览上还有曾经中国最重要的都市早报之一《东方早报》停刊前的最后一期——2016年12月31日,头版刊载告读者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宣布纸版停刊、向网络版全面转型,原有的采编运作和人员全部并入“澎湃新闻网”。

展览上也有新闻史上的尴尬——2016年11月8日的《新闻周刊》,赫然是希拉里竞选获胜的特刊,原来这是当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前,该刊委托合作伙伴事先印刷了希拉里获胜的特刊,希拉里败选后,该刊紧急回收,但仍有少量流出。

“报纸是某一个重大的事件最及时也可能是最粗糙的反映。”张力奋说,“这也是‘历史的底稿’这个展览名称的由来。”

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出,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或许是这次特展最合适的场馆——它建于1848年,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本展也是徐家汇藏书楼修缮后的首次特展,将延续至4月9日,每周二至周六开放。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