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上海之根”孕育新文明 从陆家嘴搬到松江“南京路” 新布局  构建“一廊一轴两核” 新机遇  打造市郊城市副中心 科创驱动展雄姿  “最早新城”正蝶变
第8/9版:新城报告 2021-01-22

科创驱动展雄姿 “最早新城”正蝶变

G60科创云廊

本报记者 杨洁 文 本报记者 徐程 图

“一座绿意盎然的现代新城区将在市郊大地上崛起。”1998年,本报刊发报道《绘就下世纪新城建设蓝图松江奏响青春序曲》。2001年,上海明确在“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一城九镇”——松江新城,成为上海最早启动开发的新城。

绵延3公里的中央林带,书声琅琅的松江大学城,别具风情的泰晤士小镇……地标建筑勾勒出松江新城的清秀轮廓,为历史底蕴深厚的“上海之根”注入年轻活力。

启动建设约20年后,松江新城由最初的21平方公里扩大到158.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也增加近4倍。昔日的“最早新城”,今天“科创、人文、生态”要素齐备,已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面向未来,松江新城正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率先发力,高起点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着力打造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

生态宜居

每条道路都藏着秘密

今天的松江新城充满海派、开放的现代气息,而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田地。

“我刚来时,新城区只有一条南期昌路,所有生活配套都在这条街上解决。”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卉2003年毕业后就从外地来到松江。硕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的她,是新城建设者之一。

2006年10月,松江新城的核心特色风貌区揭开面纱,有不少故事让人津津乐道。比如,当时的总体规划由国际多家知名设计公司参与竞标。比如,中央公园如“碧玉腰带”,在飞机上亦可俯瞰标志性的葱茏绿意。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新城的每一条道路都“藏着秘密”:路灯造型各不相同,又协调统一。新月、船帆、花朵、螺旋……最细微之处也凝聚着城市建设者的匠心。

“拓荒”是全方位的。城区面貌更新的同时,配套功能也持续优化:“百年老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让上海郊区也有了三甲医院;泰晤士小镇集居住、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万达等商圈人气渐旺……“看着房子一点点建起来,非常有成就感。”十几年过去,王卉在新城扎根安了家,变成新松江人。她最爱这里的生态环境。“以前周末没空遛娃,就把孩子带到工地办公室;后来,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我们都走遍了。”

如今,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4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又将迎来新一轮建设:聚焦已建成区域的能级提升和城市更新;上外附中云间学校、云间中学已开工,将继续新建扩建学校;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未来的松江新城,更加生态宜居。

创新引擎

让科创能力激活释放

从市区往松江新城驶去,G60高速边,一座气势恢宏的“云中巨舰”展露雄姿。这是G60科创云廊,建成后总长度1.5公里,有望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产业长廊。再往前驶去,沿途可见“G60之眼”雕塑,引擎一般的造型,象征着G60科创走廊正为新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秉持新发展理念,松江策源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升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0到1”的突破不断涌现,目前正在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依托公路区位优势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早已有之。美国的101国道,见证了硅谷的诞生成长;波士顿128公路,促进了区域微电子工业的发展繁荣……G60科创走廊也成为松江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十三五”期间,松江引进包括上海超硅、腾讯AI超算中心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地方财政收入连续60个月正增长,高新企业达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先进制造业占总税收的比重达48.5%。面向“十四五”,这条科创“黄金走廊”将成新城发展的核心长廊,牵引带动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回首这些年的变化,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卫感慨:“以前人们来松江新城居住,是因为环境好、房价低,有地铁去市区通勤方便;现在,更多人愿意住在新城,是因为家门口就有非常好的创新创业之地。”

松江大学城内,创新火花同样熠熠闪烁。这是中国第一座由多所大学抱团组成的高校园区,约10万“后浪”让这片土地朝气蓬勃。“从注册、培训、政策到融资、资源统筹,我们会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创业生态服务。”广富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新介绍,街道自2018年来已累计孵化企业1109家,获评上海市特色创业型社区。“大学城提供了高端的科研、学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在区校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与优势。”松江区发改委主任沈雪峰表示,松江新城的建设要以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和教育全方位融合,让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交通脉动

突破想象的城市客厅

松江有着紧密的长三角“朋友圈”,从企业布局便可见一斑。保隆科技公司将总部设在松江,同时在安徽打造生产基地;正泰电气在松江、嘉兴、合肥都有布局,实现产业链的最优配置……“双城记”“多城记”不断上演。上海西南五区成立科创联盟,松江更是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和上海西南五区协同的“中心节点”。

去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沿线新建站点中,松江枢纽是最大的一座,9台23线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东风已至。若说2009年建成的高铁松江南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松江枢纽将强化枢纽门户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带动作用,辐射能力向长三角腹地不断延伸。“这里将形成集国铁、城际、普速、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年客流将超2000万人次。”区交通委主任许银章如是描绘远景。目前,松江已规划国家高铁网、轨交地铁网、有轨电车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的交通体系,奠定沪西南交通门户地位。松江枢纽将打破人们对一个“站点”的既有想象,成为功能多元、开放融合的“城市客厅”。一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未来可期。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