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崔华平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方翔 潘高峰 整理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市政协委员 胡江波
市政协委员方玥
市政协委员潘瑾
市政协委员韩曙
市政协委员马驰
加强社区系统化防疫长效机制
近日,疫情又有抬头之势,各部门紧急行动,采取多种措施防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疫情的防控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内外兼防。特别是基层社区,更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完善系统化防疫的长效机制。
目前社区的防疫机制,在去年的抗疫战斗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送餐送快递、收垃圾等,这些人可能与病例疑似人员及其物品接触的机会更多,危险性也较大,对他们的保护也应该有相应的举措。还有住在社区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对他们要及时进行防控疫情的宣传告知,做到一个不漏。
让广大中小企业更好地成长发展
申城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广大中小企业的努力与贡献。上海应该更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
要兼顾“大中小”,打造企业经营生产的良好硬环境。政府在调整经济政策时应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小企业,充分保留一定的空间区域。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部门掌控着营商环境的各种要素,应规范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必要的限制和干扰。政府政策措施要有延续性,政策措施的调整变化,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安居乐业,如上海郊区不少老工业园区,都存在因政策调整对经营生产等产生影响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维护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探索和推进上海学前融合教育
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幼儿园的融合教育,上海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教育成果。
但是就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要求、与学龄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对接受普通教育的要求来看,问题不少,差距不小。
建议尽快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体系,根据学前融合教育的特点,完善教育评价、学生学习评价、人才评价等评价体系,促进上海的学前融合教育健康发展,成为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的示范城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推动上海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工作,夯实未来发展基础。
加强上海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上海打造全球“设计之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创新型创意设计人才。上海目前开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虽然超过30所,每年输送大量应届毕业生,但培养体系创新改革力度不大:设计专业教育重理论,与产业实践有所脱节,学生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设计产业的发展。
建议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比重,以企业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选题来源;提高对学生实践经验及能力的要求,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的基本要求中;构建设计、工程、信息、人文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跨学科创新实验室、设计实践工作坊、实习实训基地等;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与高校的产教合作;设立专门的产业资金扶持项目,发挥文创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优化政府部门数字化人才配置
在迈向数字化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已经从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很多行业都进入了发展的“无人区”。进入“无人区”,典型特征就是:因为缺乏参考方向而迷茫,因为不确定之结果而犹豫,因为承担失败风险而畏惧。
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建议优化各级机关数字化人才配置,构建新型“机关干部-数字化企业”间培训及交流管理制度,加强各委办局“数字化类专业”决策专家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将“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延伸到全社会,不仅限于公有制单位,先期可以从数字化类专业技术人员起试行。
更多更合理地布局新能源充电桩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国家,也是上海今后一个阶段产业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但仍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化解,最为突出的就是充电桩的设置、分布与安装。
建议在全市尽快完善新能源车充电桩设施建设,做到合理布局,以利于新能源车辆出行。包括将现有的慢充设施尽快改造成快充设施;在市内改造老旧街区和有条件扩充车位的前提下,跟进充电桩的设置,逐步提高充电桩车位的比例;适当为本市新能源公交、物流配送等大型车辆设置更多的充电场地,配置合理插口;整顿本市各类公共停车场地,添置更多充电桩车位,涂装明显标志,管控好违规占用充电桩车位的非新能源车辆。